饭筒的意思、饭筒的详细解释
饭筒的解释
指粽子。相传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江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制成筒粽,投水以祭之。后世遂演变为粽子。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 楚 。” 宋 苏轼 《和黄鲁直食笋次韵》:“尚可餉 三閭 ,饭筒缠五采。”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词语分解
- 饭的解释 饭 (飯) à 煮熟的谷类食品:大米饭。 泛指人每天定时分次吃的食物:早饭。饭菜。饭馆。饭量。酒囊饭袋。 吃饭,或给人饭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喂牲畜:饭牛。 笔画数:; 部
- 筒的解释 筒 ǒ 粗大的竹管。 较粗的中空而高的器物:烟筒。邮筒。笔筒。 衣服等的筒状部分:袖筒儿。靴筒。筒裙。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饭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渊源和方言特色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详细阐释:
一、本义:古代盛饭的竹制器具
饭筒指古代用竹筒制成的饭食容器,常见于文献记载与民俗传统中。
- 材质与用途:以竹筒为原料,中空后用于盛装米饭或粽子,便于携带与蒸煮。例如,宋代《岁时广记》记载端午“以竹筒贮米祭屈原”,后演变为粽子,故“饭筒”亦为粽子的古称。
- 历史背景: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粽香筒竹嫩”即指竹筒饭,印证其作为饮食器具的实用性。
二、引申义:方言中的“饭桶”比喻
在部分方言(如吴语、闽语)中,“饭筒”与“饭桶”同义,含贬义色彩:
- 字面指代:字面指盛饭的木桶或陶罐。
- 比喻义:借容器“只装饭”的特性,讽刺人无能或食量大却无作为。例如民国小说《歇浦潮》中“饭桶”一词即用于讥讽庸碌之人。
三、文化关联
饭筒的饮食功能与端午文化密切相关。清代《吴郡岁华纪丽》记载,楚地民众曾以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屈原,后因蛟龙窃食,改用楝叶包裹,成为粽子雏形,体现词汇背后的民俗演变。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 《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饭筒”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指代粽子,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基本定义
“饭筒”原指用竹筒包裹的米饭,后演变为粽子的别称。这一名称源于古代祭祀习俗,与屈原投江的传说直接相关。
2.历史起源
- 屈原传说: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他,将米装入竹筒(即“筒粽”)投入江中祭奠,以防鱼虾啃食其躯体。这一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
- 文献记载:南朝《荆楚岁时记》和宋代苏轼的诗句(如“饭筒仍愍楚”“饭筒缠五采”)均提到“饭筒”与粽子的关联,印证了其历史渊源。
3.文化意义
- 祭祀功能:最初作为祭品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后演变为端午节的重要食俗。
- 名称演变:从“竹筒贮米”的“筒粽”到“饭筒”,再到现代“粽子”的称谓,体现了语言与民俗的融合。
4.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例如,苏轼的诗句直接引用“饭筒”,而现代描述粽子时更常用“粽”或“粽子”。
“饭筒”承载了古代祭祀文化和饮食习俗的双重内涵,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符号。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民俗演变,可参考《荆楚岁时记》或苏轼诗词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陛对骖騑伧才侈富吃排头赐酺打冷捶弹搊大言遁世离羣繁虑废人風車妇事更新贡礼弓骑广野还路褐色话差活字典将钜艰季截立节赏节肢动物箕山挂瓢可宗梱内来往往龙罔象赂田緑沉沉履险蹈危门神密科名倾一时默思穆护歌奈苑跑气潜翳乔做衙窃笑秦壁羣司十进对数霜清鼠胎竦听肃振桃花年命统摄托幼为渊驱鱼﹐为丛驱爵文行无辨诬滥小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