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筒的意思、饭筒的详细解释
饭筒的解释
指粽子。相传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江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制成筒粽,投水以祭之。后世遂演变为粽子。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 楚 。” 宋 苏轼 《和黄鲁直食笋次韵》:“尚可餉 三閭 ,饭筒缠五采。”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词语分解
- 饭的解释 饭 (飯) à 煮熟的谷类食品:大米饭。 泛指人每天定时分次吃的食物:早饭。饭菜。饭馆。饭量。酒囊饭袋。 吃饭,或给人饭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喂牲畜:饭牛。 笔画数:; 部
- 筒的解释 筒 ǒ 粗大的竹管。 较粗的中空而高的器物:烟筒。邮筒。笔筒。 衣服等的筒状部分:袖筒儿。靴筒。筒裙。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饭筒”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指代粽子,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基本定义
“饭筒”原指用竹筒包裹的米饭,后演变为粽子的别称。这一名称源于古代祭祀习俗,与屈原投江的传说直接相关。
2.历史起源
- 屈原传说: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他,将米装入竹筒(即“筒粽”)投入江中祭奠,以防鱼虾啃食其躯体。这一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
- 文献记载:南朝《荆楚岁时记》和宋代苏轼的诗句(如“饭筒仍愍楚”“饭筒缠五采”)均提到“饭筒”与粽子的关联,印证了其历史渊源。
3.文化意义
- 祭祀功能:最初作为祭品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后演变为端午节的重要食俗。
- 名称演变:从“竹筒贮米”的“筒粽”到“饭筒”,再到现代“粽子”的称谓,体现了语言与民俗的融合。
4.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例如,苏轼的诗句直接引用“饭筒”,而现代描述粽子时更常用“粽”或“粽子”。
“饭筒”承载了古代祭祀文化和饮食习俗的双重内涵,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符号。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民俗演变,可参考《荆楚岁时记》或苏轼诗词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饭筒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盛放饭菜的容器或器具。它拆分的部首是食和童,并且它的笔画数是8。饭筒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饭和筒两个字组成的。在繁体字中,饭筒的写法是飯筒。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以有所变化,但饭筒在不同时期的写法大致如此。一个关于饭筒的例句可以是:“奶奶拿出了一个饭筒,里面装满了美味的米饭和菜肴。”关于饭筒的组词可以是:饭菜筒、饭食筒等。饭盒可以被视为饭筒的近义词,因为它们都是用来盛放饭菜的容器。相反的词可以是碗或盘子,因为它们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其他器具。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避役鹁鸽渤澥桑田常玩鸱鸺戴鸡佩豚荡佚道而不径刀斧手祷念豆屑更卒宫娥工绝公母光致致汩陈孤稚毁誉参半贾诚津发谨涂急景凋年俊侣狂达拉拽累屋重架僚朋陵遽六米目生辇舆盼祷赔笑疋练聘期仆厕千疮百孔乾渴敲枰侨札齐发穷工极变奇耦睿赏盛强生死苦海沈厚试本恃功书尺水犀军泰侈逃牌特见通参琬象污莱无适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