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急速的乐曲节奏。《文选·傅毅<舞赋>》:“及至迴身还入,迫於急节。” 李善 注:“逼迫於曲之急节也。”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繁音急节十二徧,跳珠撼玉何鏗錚。”
(2).指声调急促。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
(3).谓急速迁移。《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然日不我与,曜灵急节,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吕延济 注:“急节,谓迁移速也。”
(4).指急速而过的时节。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二:“急节谢流水,羈心摇悬崖。”
(5).指急变的时令。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曰若先生,逢辰之缺,温风怠时,飞霜急节。”《南史·袁彖传》:“夫迅寒急节,乃见松筠之操;危机迥构,方识贞孤之风。”
(6).犹匆促;急忙。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三折:“则见他无发付氲氲恶气,急节里不能勾步步相随。”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偶见》:“他三回自语,一顾倾人。急节中间,难以相近。”
“急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音乐或舞蹈中急促的节奏。例如《舞赋》中“迫於急节”形容舞者随快节奏变换动作,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繁音急节十二徧”也描述乐曲的紧凑韵律。
多用于描述声音的紧迫感,如庾信《夜听捣衣》中的“秋砧调急节”,以急促的捣衣声表现秋夜氛围。
指时间或事物的快速流逝。曹植在书信中用“曜灵急节”比喻时光飞逝,李白《古风》中“急节谢流水”也暗含时节匆匆之意。
形容气候或季节突变。如颜延之《祭屈原文》提到“飞霜急节”,指异常寒冷的时令。
元代口语中引申为慌张匆忙的状态,如关汉卿《玉镜台》中“急节里不能勾步步相随”。
“急节”既可描述具体事物(如音乐、声音、时节),也可表达抽象的时间流逝或行为状态。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多与时间、音乐关联,而口语化用法则偏向“匆忙”。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文选》注疏或相关诗词典籍。
急节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含义是指紧急迫切的场合下,需要迅速行动的节奏或举止。
急节的部首是心字旁和节字旁,其中心字旁拆分成心字和广字两个部分。
急节的总笔画数为9画。
急节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季氏》:“孟懿子问孝,孔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忠信。死,事之以急。与其违生,忠信不得焉。’”。这里的“事之以急”即为急节的意思。
急節(繁體字:急節)是急节的繁体字形。
在古代汉字中,急节的写法可能存在变体,商代和西周的金文中,有一种写法为“急屰”。
1. 面对突发的危机,他立即采取了急节应对。
2. 在团队建设中,急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胜利。
急迫、节奏、迅速、行动、紧急、迫切、立即、应对、紧密
急速、紧迫、迅捷、立刻、紧张
从容、缓慢、迟缓、放松
白芨版插板式秉笔勃溪彩丝系虎草檄肠线臭味纯阳子畜种得国繁兴法执枫天枣地腐化弗与丱覊龟鹤遐寿海汛合家欢闳言高论侯道互错弧矢贱卖禁加眷区窭艰君子协定举止不凡慷慨就义婪赃詅痴符礼文瞀瞑麻织品幕府制度暮夜南航北骑暖流披卷批子千思万想融流省度神来气旺师事镗鞳铜池跅落望楼为善最乐文明生産文溆子无厘头武艺宪裁乡慕仙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