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藏的意思、三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藏的解释

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 唐 玄奘 称 唐三藏 。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於席。”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三一章:“他近几年来持律极严,更加精研经、论,想在生前做一个三藏具足的和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藏(sān zàng)是佛教术语的汉语译名,指佛经体系的核心分类,即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是佛典的纲领性分类方式。其释义与来源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经藏(Sūtra-piṭaka)

    指佛陀宣说的教法总集,以散文或偈颂形式记载其言教与事迹,如《阿含经》《华严经》等。内容涵盖四谛、缘起、般若等根本教义,是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 律藏(Vinaya-piṭaka)

    汇集佛陀为僧团制定的戒律与行为规范,包括比丘、比丘尼戒律及寺院管理制度,如《四分律》《十诵律》。其核心功能是维系僧团秩序与修行清净。

    来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3. 论藏(Abhidharma-piṭaka)

    由后世高僧对经藏教义的系统性阐释与逻辑论证,通过哲学分析深化对佛法的理解,如《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二、词源与演变

“三藏”源自梵语Tripiṭaka(त्रिपिटक),意为“三篮”或“三箧”,喻指容纳全部佛典的三大分类体系。该词于东汉随佛经汉译传入中国,如《高僧传》载:“沙门迦叶摩腾译《四十二章经》,为汉地有三藏之始。”

来源:《中国佛教史》(任继愈著)

三、延伸含义:三藏法师

通晓经、律、论三藏的高僧可获“三藏法师”尊称。唐代玄奘因赴印度求取并翻译大量佛经,被尊为“唐三藏”,其称号凸显对佛典的全面掌握与传承贡献。

来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彦悰撰)

四、文化影响

三藏分类法奠定了汉传、南传、藏传佛教的经典体系基础,如汉文《大藏经》依此结构编纂。敦煌遗书、房山石经等文物中均存有三藏文献,印证其历史地位。

来源: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专题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三藏”是佛教术语,指佛典的总集分类,包含经、律、论三部分,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藏”的含义
    “藏”读作“zàng”,梵文原意为“箩筐”,引申为“全书”或“经典总集”,指佛教典籍的汇编。寺院中存放经典的建筑称为“藏经楼”。

  2. 三藏分类

    • 经藏(修多罗藏):佛陀一生言教的汇编,如《心经》《金刚经》等,是佛教教义的根本依据。梵语原意“线”,因古印度用线贯穿贝叶记录佛语而得名。
    • 律藏(毗尼藏):佛陀制定的戒律规范,分声闻律(如比丘戒)和菩萨律(如菩萨戒),用于约束僧众行为。
    • 论藏(阿毗昙藏):佛弟子对经、律的阐释与论著,如《大智度论》,用于深化教义理解。

二、其他延伸含义

  1. “一心三藏”
    出自《楞严经》,指空如来藏(法身)、不空如来藏(化身)、空不空如来藏(报身),三者一体,体现佛法的圆融性。

  2. 三乘教法分类
    按修行目标分为:

    • 声闻藏:以四谛法门为基础,追求个人解脱;
    • 缘觉藏:依十二因缘修行,强调无师自悟;
    • 菩萨藏:修六度万行,以利他成佛为终极目标。

三、相关称号

通晓三藏的僧人被尊为“三藏法师”,如唐代玄奘因精通经、律、论三藏,获称“唐三藏”。

“三藏”既是佛典分类体系,也蕴含佛教修行的不同维度。其内容涵盖教义、戒律与哲学思辨,是佛教传承的核心文献基础。

别人正在浏览...

爱屋及乌白龙鱼服报请本州参厕丞倅喘急捶床吹魂出聘慈悯耳舱飞天紒复姓覆谳贡表诟訿辜戮河泥鸿卓后汉书糇食化去花嘴诲谆壶口瀑布九楹絶潢巨块罝罤愒日看景生情肯道哙哙雷惊蕈率笔民词明识披涉穷渴奇庞福艾诠解曲致热化学方程式商家上意勝任愉快神光实实顺流而下书缮嵩京隼旆逃禄铁汉完善限式小觑小狭遐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