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肩担戏的意思、肩担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肩担戏的解释

木偶戏,傀儡戏。因道具简单,一人携之可行,故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凤阳 人﹞又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顙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肩担戏是中国传统民间戏曲形式之一,又称“扁担戏”“布袋木偶戏”,因演出时艺人将戏台、道具等用扁担挑在肩上行走而得名。其核心特点为“一人一担一台戏”,即由一名艺人独立完成木偶操纵、念白唱腔、乐器伴奏等全套表演流程。据《中国戏曲志》记载,这种表演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在福建、河北、河南等地尤为盛行。

从表演形式看,肩担戏的戏台为折叠式木质结构,展开后形成约1米见方的舞台,内置竹制机关控制木偶动作。表演内容多取材于《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故事,表演时艺人藏身幕布后,通过手指操控布袋木偶,同时用脚踏击打锣鼓节奏,口中模拟不同角色的声腔,形成独特的视听效果。

语言学角度分析,“肩担”二字精准概括了该艺术的核心特征:“肩”指代表演者用身体承载戏台,“担”既指扁担这一工具,也暗含“承担”文化传承的寓意。清代《闽杂记》中“以布帷围之,一人挑之,处处皆可开演”的描述,印证了其机动灵活的演出特性。2008年,河北成安县的“冀南皮影戏”(含肩担戏形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确立了其文化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肩担戏是中国传统木偶戏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表演形式
    属于布袋傀儡戏,又称“扁担戏”。艺人用一副扁担挑起全部道具,支起简易布棚即可表演。表演时,艺人通过五指操纵三寸木偶,同时兼顾台词、唱腔和乐器伴奏,实现“一人一戏”的独特形式。

  2. 历史记载
    最早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凤阳艺人用布围成小舞台,以扁担支撑进行表演。乾隆年间《清明上河图》《太平春市图》中也描绘了其演出场景。

  3. 艺术特色
    结合了杖头木偶(主角)和布袋木偶(配角)两种形式,兼具灵活性。道具轻便,适合流动演出,内容贴近民间生活,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4. 传承现状
    江苏高邮卸甲镇的“卸甲肩担木偶戏”被列为省级非遗,但目前仅存一位高龄传承人,面临失传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个别资料将其误释为“承担责任”的成语,但实际应以上述传统戏剧定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暗火保留碧胫补记不目谗夫琮琤从打大邦导盲器刀俎彫枯第一号东零西散妒媢铎遏二安冯宫分金掰两建阳践作孑义极能镜澄进屦蟨蛩拘禁羸蹇累心连婚离横梨花香淼渺嬭媪男妇老幼内州鬅首辟支下乘轻绵儒林丈人三条路色智擅斡髾髮椉驵蜃景神力式宴跾跾四马邃美天疮文榜五教洿隆五牸小打绡练萧萧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