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梅菹 ”。由梅实制成的食品。《礼记·内则》:“桃诸、梅诸,卵盐。” 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诸,菹也。谓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也、藏梅也。欲藏之时,必先稍乾之。”
“梅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定义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梅诸”亦作“梅菹”,是古代用梅子加工制成的食品,类似于腌渍或蜜饯类制品。孔颖达在《礼记》疏中进一步说明,其制作需先将梅实稍加干燥处理。
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原文为:“桃诸、梅诸,卵盐。”说明其与桃菹(腌桃)同为古代饮食中的佐餐之物。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由“梅”(花木)和“诸”(众多)组合,引申为“事物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但此用法缺乏明确古籍支撑,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传。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典籍。
梅诸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梅花和梅树。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梅”和“诸”。
“梅”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这个字和植物有关。根据笔画顺序,“梅”的五笔笔画数是十二画。
“诸”的拆分部首是言,表示这个字和语言有关。根据笔画顺序,“诸”的五笔笔画数是六画。
梅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梅有介》一章中。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梅诸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书中,梅的形状更加方正;而在隶书中,梅的形状则更加扁平。
在繁体字中,梅诸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保持着梅花和梅树的形象。但是,在部分繁体字中,梅的上部分可能会被写成龙,形成了“龙梅”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关于梅诸的例句:
1. 春风不度玉门关,寒梅已开梅诸山。(出自《唐诗三百首》)
2. 绿柳红梅俱采撷,年年梅诸更妖娆。(出自《金缕衣》)
梅诸可以组成一些词语,例如:
1. 梅树 - 指梅树所产的梅果。
2. 梅花 - 指梅树所开放的花朵。
梅诸的近义词包括梅花、梅树。
梅诸的反义词则可以是其他树木或花卉的名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