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决的意思、谐决的详细解释
谐决的解释
谓恰当地判断处理。《魏书·肃宗纪》:“帝齿周星纪,识学逾躋,日就月将,人君道茂,足以抚缉万邦,谐决百揆。”
词语分解
- 谐的解释 谐 (諧) é 和,配合得当:和谐。谐调(俹 )。谐音。 滑稽:诙谐。谐趣。谐谑(诙谐逗趣)。亦庄亦谐(既严肃又诙谐)。 (事情)商量好,办妥:事谐。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决的解释 决 é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决江疏河”。 堤岸被水冲开:决口。溃决。 断定,拿定主意:决定。决断。决计。决然。决胜。决议。犹豫不决。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决不后退。 决定最后胜败:决赛。决战。
专业解析
"谐决"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语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通常未被单独收录为标准词条。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字的本义及古文献用例来综合理解: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谐 (xié): 本义指声音和谐、协调,引申为事情办妥、商议成功、达成一致、和睦等意思。如《说文解字》:“谐,詥也。” 段玉裁注:“詥之言合也。” 指言语相合、协调。
- 决 (jué): 本义指开通水道、排除阻塞,引申为决定、判决、解决、断定等意思。如《说文解字》:“决,行流也。” 段玉裁注:“决水之义引申为决断。”
- 综合“谐”与“决”: “谐决”的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通过协商、调解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或作出使各方都能接受的决定/判决。它强调在解决争端或处理事务时,不仅追求结果上的“决”(解决、判定),更注重过程或结果上的“谐”(和谐、协调、各方满意)。
-
古文献中的用法与语境: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出现在涉及调解纠纷、裁决争议的语境中,尤其在司法或行政裁决领域,强调裁决者(如官员)通过调解或公正判决,使矛盾双方达成和解或心悦诚服地接受结果。
- 例证参考:
- 在描述古代官员断案或处理民事纠纷时,史书或判牍中可能会用“谐决”来形容其处理方式或结果。例如,某官员善于“谐决”民间讼争,意指他善于调解,使纠纷得到双方满意的解决。具体实例可参考古代判例集或地方志中关于官员政绩的记载。
- 来源参考: 研究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或调解文化的学术著作中常会分析此类词汇的应用。例如,可参阅法学史或社会史学者如瞿同祖(在其著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探讨传统司法精神)、黄宗智(研究清代民事审判)等的相关研究,其中虽未必直接引用“谐决”一词,但对“调处”、“和息”等类似概念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谐决”的实质。更直接的古代用例需查阅《明实录》、《清实录》或地方司法档案(如《巴县档案》、《淡新档案》)等原始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 元代法律文献参考: 在《至元新格》(元代法律)中,有明确条文鼓励官员对婚姻、田宅、钱债等民事纠纷进行调解(称为“告拦”或“休和”),力求“和睦止讼”,这种追求和谐解决的理念与“谐决”的内涵高度契合。具体条文可查证于《元典章》(《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或相关点校本、研究论著。
“谐决”意指通过调解、协商或公正裁决,使争端得到和谐、圆满的解决。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无讼”、“息讼”、“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强调解决纠纷不仅在于分清是非曲直(“决”),更在于恢复或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谐”)。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主要作为历史词汇或特定语境下的书面用语出现。
网络扩展解释
“谐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来源中有一定差异,综合多平台信息可得出以下解释:
基本解释
-
核心含义:指恰当地判断处理,强调对事务的合理决策与协调解决。例如《魏书·肃宗纪》中“谐决百揆”即指妥善处理国家政务。
-
延伸含义:部分来源提到“谐决”包含事物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和谐状态。例如,真正的和谐不仅是人际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成长。
字词解析
- “谐”:本义为和谐、协调,如“和谐”“谐音”。
- “决”:指决断、处理,如“决策”“决断”。
- 组合义:二字结合后,既体现协调性,又包含果断处理的双重内涵。
使用示例
-
古文:
“帝齿周星纪……谐决百揆”(《魏书·肃宗纪》),指君主以智慧处理国家事务。
-
现代语境: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万物的共同成长”,强调和谐与妥善处理的结合。
注意
-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文或特定语境。
- 部分网络来源将“谐决”解释为成语,但权威典籍(如《汉典》)仅将其作为普通词语收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魏书》原文或《汉典》等专业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鸟朝凤傍暨襃荐鞭蒲步步为营策序乘践陈熟尺二舛错蹴跑促掐担认盗律得法冬不拉豆腐脑儿顿舛二十四考中书令房木繁葩汾桥拂彻核练检选角戾交唾嘉岁搢绅先生举正开犁口外餽献撂地利漕渠溜走陋目妙足皿金末戚青藜灯秋液杀鸡扯脖山芋守持霜廷书筴碎瓦颓垣特长田袍蹄石土屋晩米违矫文报文静无俾五脉乡科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