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没骨图的意思、没骨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没骨图的解释

谓不用墨笔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绘的画。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 熙 之子乃效诸 黄 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 清 赵翼 《岭南物产图》诗:“一幅没骨图,歷歷见南隩。”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没骨图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没骨图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术语,指不依赖墨线勾勒轮廓,而直接用色彩或水墨晕染塑造物象的绘画方式。“没骨”即“隐没骨线”之意,强调以色彩块面取代线条造型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词义解析

  1. 字源释义

    “没”意为隐藏、消失,“骨”指传统绘画中勾勒物象结构的墨线。二字组合指画面中不见线条骨架,通过色块衔接完成形体塑造。此技法突破“骨法用笔”的线条框架,凸显色彩的表现力。

  2. 技法特征

    区别于工笔的严谨线描与写意的率性泼墨,没骨图以“撞水撞粉”为核心技术:在湿润纸绢上点染颜料,利用水墨交融产生自然渗化效果,形成过渡柔层次。代表作如恽寿平《牡丹图》以深浅粉紫叠染花瓣,叶片通过汁绿与赭石的自然渗透表现质感。

二、历史演变

  1. 肇始与发展

    相传南朝张僧繇创“凹凸法”为雏形,唐代杨昇发展此法绘山水。北宋徐崇嗣革新花鸟画,摒弃墨线纯用色彩,沈括《梦溪笔谈》载:“(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 标志着技法正式定名。

  2. 文人画转型

    明代孙隆将写意笔法融入没骨,清代恽寿平确立“常州画派”风格。其《瓯香馆集》提出:“没骨之法,谓不用勾勒,则染色无所依傍,学者难之。然须悟得‘色即是形,形即是色’之理。” 推动技法理论化。

三、艺术价值

  1. 美学突破

    打破“线主色辅”的传统范式,建立以色彩结构空间的视觉体系。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评:“没骨画法起于陈公,精于恽氏。不用墨线,骨法自在其中。”

  2. 跨文化影响

    技法与日本“没线彩绘”、西方水彩晕染存在美学共鸣。近现代张大千的泼彩山水、岭南派居廉的昆虫写生,均继承没骨精髓并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华书局点校本,2016年
  2. 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 方薰《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4. 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5.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

网络扩展解释

“没骨图”是一个源自中国绘画领域的术语,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来源进行解释:

一、绘画技法解释(主要含义)

  1. 基本定义:指不借助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彩色颜料描绘物象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法强调色彩的晕染与过渡,常见于花鸟画创作。
  2. 技法特点
    • 弱化线条:区别于传统工笔画的“骨法用笔”,通过色块衔接表现形体。
    • 色彩表现:注重颜料叠加、渐变,形成柔和自然的视觉效果,如宋代徐熙之子曾效仿黄氏风格创作没骨画。

二、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形容人或事物无骨气、无原则”,但此释义未见于多数权威来源,可能为引申义或误用。建议优先参考绘画领域的专业解释。

历史文献佐证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清代赵翼诗中亦有“一幅没骨图”的描述,印证其作为传统技法的渊源。

别人正在浏览...

杯水车薪奔趣壁炉簿责嘈啾趁人之危赤轴触景伤怀触热脞録笃学符甲高车驷马高袤冠袍带履豪杰何烦璜鼎花香鸟语辉煌虎门蹇士郊礼解弛结合解休据此聚散兰言勒抑了帐潦车劣衿林处士凌胁令颜林兰马坝人马祸门禁偏颇辟阳之宠青览曲折认犯赡地上主沙鸟山寇烧瓷沙眼盛力审详四大洋唐捐天朝拖人下水窊下鹜没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