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责的意思、簿责的详细解释
簿责的解释
依据文书所列罪状逐一责问。《汉书·张汤传》:“上以 汤 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 汤 。” 颜师古 注:“以文簿次第一一责之。”《隋书·元孝矩传》:“使者簿责 褒 曰:‘何故利金而捨盗也?’”《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元年》:“尚书簿责 由 擅去状, 由 恐,因诬言 中山太后 祝诅上及 傅太后 。” 王闿运 《黄淳熙传》:“ 淳熙 既屡以伉直见疾,因此发愤称疾不出,藩司遂簿责稽考。”
词语分解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责的解释 责 (責) é 分内应做的事:责任。尽责。负责。职责。专责。责无旁贷。 要求:责求。责令。责成。 指摘过失:责备。责怪。斥责。责罚。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惩罚而打:鞭责。杖责
网络扩展解释
“簿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围绕“依据文书进行责问”展开。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发音:bù zé(部分网页标注为bó zé,但主流权威来源如汉典、沪江词典等均采用bù zé)
- 结构分析:
- 簿:指记录、文书,如案件卷宗或职责清单。
- 责:指责问、追究责任。
- 组合义:依据文书所列内容逐条审问或追究责任。
二、使用场景
- 古代司法:官员根据案件卷宗对嫌疑人逐条审问,如《汉书·张汤传》记载汉成帝派人“八辈簿责汤”。
- 行政问责:上级对下级履职情况进行书面核查,如《隋书》中使者通过文书诘问元孝矩。
- 引申用法:现代可比喻严格按规章制度追责。
三、历史典故
- 《资治通鉴》记载汉哀帝时,尚书通过文书责问官员擅自离职的行为。
- 清代王闿运在《黄淳熙传》中用此词描述按文书追究责任的场景。
四、易混淆概念
需注意与“薄责”(轻微责备)区分,两者虽音近但“簿责”强调文书依据。部分文献可能因通假混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网络扩展解释二
簿责(bó zé)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表示管理簿记和责任的意义。下面将为您介绍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簿责的部首是竹(zhú),它在汉字中一般作为一种表示与竹子有关的字词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来源和繁体:
簿责源于古代的《说文解字》,由竹部表示相关的事物,而责字则表示负有责任和义务。在繁体字中,簿和责的形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簿责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没有太大改变。
例句:
1. 他负责公司的簿记工作。
2. 在这项工作中,请对你的簿责负责。
组词:
簿里、簿书、簿保、簿记、责任簿、责任。
近义词:
记账、管理、负责。
反义词:
逃避、不负责、不负责任。
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随时提问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