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簿责的意思、簿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簿责的解释

依据文书所列罪状逐一责问。《汉书·张汤传》:“上以 汤 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 汤 。” 颜师古 注:“以文簿次第一一责之。”《隋书·元孝矩传》:“使者簿责 褒 曰:‘何故利金而捨盗也?’”《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元年》:“尚书簿责 由 擅去状, 由 恐,因诬言 中山太后 祝诅上及 傅太后 。” 王闿运 《黄淳熙传》:“ 淳熙 既屡以伉直见疾,因此发愤称疾不出,藩司遂簿责稽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簿责是古代汉语中的司法术语,指通过书面记录或文书形式对案件进行审查、追责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定义与核心含义

    簿责的“簿”指官方文书或记录册,“责”为问责、查究,合指依据文书证据对涉事者展开正式调查。这一行为常见于中国古代司法流程,强调以书面材料作为追责依据,如《汉书·贾谊传》中“悉召簿责”,即通过文书核对罪行。

  2. 词源与结构分析

    该词为动宾结构复合词,“簿”为名词作状语,表示“以簿册(为依据)”,“责”为动词,体现司法程序中的问责性质。《古代汉语词典》指出,此类用法的复合词在汉代法律文献中尤为典型。

  3. 历史语境与使用场景

    簿责多用于官吏犯罪或重大案件的审理。例如《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官员需将案件细节“簿责具对”,即通过文书记录逐条质询当事人,确保审理过程的规范性。

  4. 近义与相关词汇

    与“簿责”相关的司法词汇包括“案验”(查证事实)、“劾奏”(弹劾上奏)等,均体现古代司法体系中对证据和程序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

“簿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围绕“依据文书进行责问”展开。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使用场景

  1. 古代司法:官员根据案件卷宗对嫌疑人逐条审问,如《汉书·张汤传》记载汉成帝派人“八辈簿责汤”。
  2. 行政问责:上级对下级履职情况进行书面核查,如《隋书》中使者通过文书诘问元孝矩。
  3. 引申用法:现代可比喻严格按规章制度追责。

三、历史典故

四、易混淆概念

需注意与“薄责”(轻微责备)区分,两者虽音近但“簿责”强调文书依据。部分文献可能因通假混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柏叶酒笨口拙舌不识好歹齿牙为猾赤忠创造工程处剂出奇无穷挫缩丹青地啗噬耽习丁妻端末二因素说璠膏放大定防牌非金属峰头分理处贡棐公孙大娘贵验寒热哄怂后福黄巾讲史街逻旧生馈祀狼吃幞头略略了休流动资产立效穆然拈华摘艳瓯粤旁议侨士祈忏清靓七拼八凑球楼沙线生书石投大海失指叔夜疏逸抬帖通替棺通文达礼退课退休金晩晴猥辱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