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烧瓷的意思、烧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烧瓷的解释

(1).用高岭土等烧制成的瓷器。 唐 杜甫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 大邑 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 锦城 传。”

(2). 北京 出产的特种工艺品之一。类似景泰蓝,铜胎,不掐丝,用珐琅瓷釉描绘而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烧瓷是指通过高温烧制工艺将陶土或瓷土转化为陶瓷制品的过程。该术语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一、工艺定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烧瓷是“将成型后的陶坯置于窑炉中,经高温焙烧使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致密坚硬的陶瓷器”。其关键步骤包括坯体干燥、釉料施涂及窑炉控温三个阶段,温度范围通常介于1200℃至1400℃之间。

二、历史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显示,烧瓷技术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商周时期原始瓷器已采用龙窑烧制技术。至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率先实现瓷器烧造,确立“陶器向瓷器进化”的里程碑。

三、技术分类

  1. 素烧:坯体未经施釉的初次烧制,温度控制在800-1000℃
  2. 釉烧:施釉后的最终烧成阶段,景德镇传统青花瓷需达到1320℃
  3. 复烧:针对特殊釉色进行的多次烧制工艺,如钧窑的窑变效果

四、文化价值 故宫博物院研究表明,烧瓷技艺承载着中国古代“五行相济”的哲学思想,火候控制体现“天人合一”的造物智慧。唐代邢窑白瓷、宋代五大名窑等代表性成就,均建立在对烧瓷温度曲线的精准把握之上。

五、现代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数据显示,现代烧瓷技术已发展出电窑、气窑等精准控温设备,烧成周期从传统柴窑的72小时缩短至8-12小时,成品率由古代的30%提升至98%以上。

网络扩展解释

“烧瓷”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传统瓷器制作工艺

指用高岭土等原料烧制瓷器的过程,属于陶瓷工艺的范畴。其特点包括:

  1. 材料:以高岭土、黏土等为主要原料;
  2. 工艺:需经过成型、干燥、高温烧结等步骤,成品具有轻、薄、坚硬等特点;
  3. 历史:唐代已有相关记载,如杜甫诗中提到“大邑烧瓷轻且坚”。

二、北京特种金属工艺品

特指北京传统工艺“铜胎画珐琅”,属于金属工艺分支:

  1. 工艺特征:以铜为胎体,表面涂珐琅釉彩,经烧结、镀金等工序制成,类似景泰蓝但无需掐丝;
  2. 发展背景:清代受欧洲珐琅工艺影响,结合本土技术形成独特风格;
  3. 应用场景:多用于制作宫廷器皿或装饰品,如花瓶、摆件等。

三、延伸含义(特定来源)

部分词典将其作为成语使用,比喻制作精良或才华出众,如“形容瓷器工艺精细”或“赞美人的技艺”。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工艺细节或历史案例,可参考、5、6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王长王惩难垂示毳服翠袖红裙蛋花汤刁蛋雕当窦滔妇方釳返魂丹腐陋孚笋公庙贯习好马不吃回头草豪兴轰斗虹吸解绶钧适骏逸苛政猛于虎宽纾浪度雷光冷冷临当临战黎祁乱祸轮騑戮人蔑弃木孙木鴈漂渺辟藏皮科儿劈手乾浄利索潜珍弃道任术圈操森竦上佼戍夫顺手牵羊贪陵退衙屠牧歪剌骨文赋窝心酒窝玉无妨无所用之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