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ased;partial] 不公平;偏袒
内偏颇于妻子,外僭惑于知友。——王符《潜夫论》
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语出《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孔 传:“偏,不正;陂,不平。”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内偏颇於妻子,外僭惑於知友。” 唐 杜甫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诗:“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 清 黄景仁 《贾礼耕用昌黎石鼓歌韵赠诗和赠》诗:“青天明月不改色,歷照过客无偏颇。”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我既晓得我自己性格的偏颇,意志的薄弱,但是我也很想从事于纠正与锻炼。”
“偏颇”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iān pō,其核心含义指偏向某一方,有失公平或公正。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总结来看,“偏颇”既可用于具体行为(如偏袒亲友),也可用于抽象观点(如片面论断),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偏向。
偏颇(piān pō)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表示偏向一方,有偏向不公平之意。
偏颇由“亻”和“片”两个部首组成。亻是人的意思,片是片段的意思。字体结构上,偏颇总共有10个笔画。
据文献记载,偏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物事或交于帝王、或交于盗贼,不偏不颇。”意思是物事有时候或者被大王所得,或者被盗贼得到,没有偏向和不公平之意。后来,偏颇逐渐演变为只偏向一方的不公平现象。
繁体字“偏頗”基本保持了偏颇的字义和结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以《说文解字》为例,其中描述偏颇的写法为“㗖”。
1. 这个法律条款偏颇,偏袒了富人阶级。
2. 他的观点很偏颇,缺乏客观性。
偏见、颇有成效、片面偏激
偏倚、不公
公正、中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