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竹篱做成的墙垣。《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宋史·单煦传》:“转知 昌州 ,时詔城 蜀 治, 煦 以 蜀 地负山带 江 ,一旦毁篱垣而兴板筑,其费巨万,非民力所堪,请但筑子城。” 清 杜岕 《叶桐初五十》诗:“又知 光福 梅,修竹为篱垣。” 曹靖华 《前沿风光无限好》:“它(龙舌兰)那又长又尖的肥厚叶片,一丛丛利剑似的,直指天空。当地人多用它作篱垣,北方人却把它栽到花盆里,作观赏植物。”
“篱垣”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和用法如下:
传统用途
古代多用于农家院落或简陋居所,如《晋书·吴隐之传》记载:“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形容房屋周围以竹篱为墙的简朴环境。
现代场景
可延伸指代庭院中的绿植围挡,如“花架、凉廊、篱垣”等,兼具遮阴与装饰功能。
“篱垣”强调以自然材料(如竹、木)构建的简易围墙,既有实用功能,也承载传统文化中对简朴生活的审美意象。如需了解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晋书》《宋史》等文献。
《篱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篱笆围起来的墙或围栏。在古代中国,人们使用篱笆把农田、家园等进行分隔,并起到防护的作用。
《篱垣》的拆分部首是竹(⺮),由于篱笆常用竹子来制作。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篱垣》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下》:“天地之篱﹒万物之纲。”篱垣在此指天地之界和万物之间的联系。后来,篱垣也被引申为用于分隔空间的围墙。
篱垣的繁体字形为「籬垣」,是在「篱垣」的基础上加上了「竹」字的旁字「⺮」。
《篱垣》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和现代一样,没有特别的变化。
1. 他在花园里修建了一道美丽的篱垣,使整个庭院显得更加优雅。
2. 农民建起篱垣,保护着他们的庄稼免受野兽的侵害。
组词:篱笆、篱笆墙、围篱。
近义词:围墙、栅栏、围栏。
反义词:开放、无限、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