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nely and desolate]∶荒凉冷落
荒落的古寺
(2) [rusty]∶荒疏衰退
(1).荒村。 宋 秦观 《游汤泉记》:“故墟荒落,晨汲暝舂。” 元 胡助 《怀来道中》诗:“荒落久寧静,富庶或成市。”
(2).荒芜冷落。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下二里,过 补虚菴 。亦稍荒落,恐日暮不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喷水》:“ 莱阳 宋玉叔 先生为部曹时,所僦第,甚荒落。” 陈毅 《过黄泛区书所见》诗:“三过 黄 泛区,走蹌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3).荒疏;衰退。《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二年》:“﹝ 朱玫 ﹞使 萧遘 为册文, 遘 辞以文思荒落。” 明 高启 《送徐以文序》:“顾余乃浮沉閭里间,卒荒落而无所成。” 清 戴名世 《<庆历文读本>序》:“余虽学殖荒落,而文章之事,与有责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劳劳独躯壳之事是图,而精神日就於荒落,新潮来袭,遂以不支。”
(4).即大荒落。岁阴名。 唐 卢照邻 《对蜀父老问》:“龙集荒落,律纪蕤宾,余自 丰镐 归於 五津 ,从王事也。”参见“ 大荒落 ”。
“荒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荒凉冷落
指地方人烟稀少、景象萧条。例如:“荒落的古寺”,或形容“川原水洗,城社荒落”的凄凉场景。
例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述“所僦第,甚荒落”。
荒疏衰退
形容因疏于练习或懈怠而导致能力减退。如《资治通鉴》提到萧遘以“文思荒落”推辞撰写册文,鲁迅也曾用此词批评精神文化的没落。
荒村
特指偏僻破败的村落。如宋秦观《游汤泉记》中“故墟荒落”,元胡助诗中“荒落久宁静”。
提示:以上释义综合了古代文献和现代用例,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处,可参考沪江词典或查字典网。
荒落(huāng luò)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荒凉、荒废。
荒落由“艹”和“各”构成,艹是草字头部首,各为荒落的声旁。总共有12个笔画。
荒落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尔雅》、《说文解字》等古代字书中有荒字的记载。荒字的本义是“荒凉”、“废弃”。后来衍生出荒落这个词,意为“荒废”。现代汉语中,荒落也引申出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形容某地经济萧条、人烟稀少。
荒落的繁体字是「荒落」。
在古代,荒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秦朝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荒字的写法为「夅」+「艸」。
1. 这个小村庄已经荒落多年,只剩下几户老人居住。
2. 离火山最近的那片土地十分荒落,几乎没有植被。
荒废、荒凉、荒野、荒僻、荒漠
废弃、荒芜、冷落、腐烂、不毛
繁荣、兴盛、热闹、繁忙、热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