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角髻的意思、角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角髻的解释

古代童稚的发髻。状如牛角。 晋 葛洪 《神仙传·刘安》:“言未竟,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綵,色如桃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角髻是古代儿童及青少年的一种传统发式,指将头发在头顶两侧分梳成髻,形如犄角。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五行志》,多用于描述未及冠礼的少年男女发型特征。其形制包含三点核心内涵:

  1. 年龄标识:象征未成年状态,《礼记·内则》载“男女未冠笄者,总角”,说明角髻是冠礼前的专属发式;
  2. 形制特征:双髻左右对称,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称“两髻丫分”,宋代《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结发为髻,自燧人始”,佐证其形似羊角的立体造型;
  3. 文化意象:陶渊明《桃花源诗》中“黄发垂髫”的“垂髫”即指角髻,后世诗词常用此指代童真状态,如陆游“童孙绕膝角髻繁”之句。

该发式在汉唐时期尤为盛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等文物均存有形象佐证,具有服饰史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角髻”是古代儿童或少年的一种发髻样式,其形状类似牛角,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古代孩童束于头顶两侧的发髻,因形似牛角而得名。晋代葛洪《神仙传·刘安》中记载:“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綵,色如桃花。”,体现了这一发式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2. 单字拆解

    • 角:既指牛角状的形态,也与古代“总角”习俗相关(未成年男孩束发为髻的统称)。
    • 髻:盘绕于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如“椎髻”“双髻”等均为传统发式。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角髻常见于唐宋以前,多用于未及冠的儿童或少年。唐代发式多样,如“三角髻”“双环望仙髻”等,但角髻更偏向稚龄孩童的象征,与成人发式区分明显。

三、扩展说明

该词不仅用于描述实际发式,在文学中常借指“童稚”形象,例如仙人化身童子时以角髻示人,暗喻返璞归真。

别人正在浏览...

傍午饱秣抱薪救火博沽差除产舍刺笄打诨等不及跌四平椴木独出妒花女耳学发噤风云际会改兑緪升公父公演诡曲磙子果子酱海拔龁噬河豚花多实少火轮车京东大鼓俊逸郡佐廊飡冷锅里爆豆凌砾漫话麻索闷热坯布平码馆缺齾鋭弊蝨建草甩发睡性算进泰坛通诉土市子枉陷稳婆文行文学家屋基祥禽效犬马力瞎生下世遐祚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