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貌形的意思、貌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貌形的解释

形状;状貌。 汉 王褒 《洞箫赋》:“生不覩天地之体势,闇於白黑之貌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貌形"是汉语中由"貌"与"形"两个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体系,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1. 构词解析

    "貌"本义指面容仪态,《说文解字》释为"颂仪也",引申为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形象、状态"的义项。二者结合构成并列式合成词,强调通过外形特征展现事物样态。

  2. 语义特征

    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指代物体或人物的外观轮廓与整体形态特征。在古汉语用例中,《淮南子·修务训》"审形貌者,眩于名实"即通过外在形貌考察事物本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神兼备"的审美观念。

  3. 语用差异

    相较于现代常用词"外貌","貌形"更侧重整体形态的完整性描述,常见于书画品评、器物鉴赏等专业领域。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评瓷器时有"观其貌形,察其釉色"的品鉴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貌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古籍例证

汉代王褒在《洞箫赋》中写道:“生不覩天地之体势,闇於白黑之貌形。” 此句以“貌形”描述事物(如洞箫)的形态特征,强调其外观的呈现。


详细解析

  1. 构成与含义
    “貌”指容貌、外表,“形”指形状、形态,组合后强调通过外观展现出的整体形象。例如:

    • 描述人的外貌:“貌形昳丽”(出自《史记》,形容仪表出众);
    • 描述自然地貌:“库姆塔格地区地貌形态单元以戈壁、沙漠为主”(例证来自相关造句)。
  2. 使用场景

    • 古代文学:多用于诗词、赋体,如《洞箫赋》中的艺术化表达。
    • 现代用法:可形容事物外形(如地质地貌)或人的外貌特征。
  3. 相关成语

    • 貌合形离:表面亲近而实际疏远(如人际关系或事物表象与本质不符)。

“貌形”是一个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的词汇,既可用于描述具体事物的外观,也可抽象表达形象与本质的关系。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洞箫赋》及相关词典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榜童拔树削迹陛兵冰房玉节仓廪长府鬯通昌翔出窍初日芙蓉从徕代官盗拐诋案點種斗鸡台饿虎吞羊风律風雲人物晷纬痼没孤峭害马蒿莱黄穰穰晦心活脱解已集蓼警发径绝极为橛杙句弓看头枯荷聊赖领牲辚囷麻酱马趴迷川迫烈气势磅礴取讥去日摄意食而不知其味褷褷衰敝肆谤天足统考万元户免服无藉在无形进出口限级效节小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