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蒿莱的意思、蒿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蒿莱的解释

(1).野草;杂草。《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向栩 ﹞及到官,略不视文书,舍中生蒿莱。” 唐 杜甫 《夏日叹》诗:“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 鲁迅 《集外集·<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2).草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一:“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唐 岑参 《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诗:“还须及秋赋,莫即隐蒿莱。” 黄侃 《效庾子山<咏怀>》:“我本蒿莱人,焉能知治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蒿莱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蒿”与“莱”两种植物名称组合而成。从词义解析来看,“蒿”指菊科蒿属草本植物,多生于荒野,如艾蒿、青蒿等;而“莱”在古代指藜草或田间杂草,如《诗经》中“北山有莱”即描述其野生特性。两者连用,本义泛指丛生的野草或荒芜的杂草,常见于描述未经开垦的郊野景象,如《后汉书》中“田畴多荒,蒿莱满径”。

在引申层面,蒿莱常被赋予衰败、贫瘠的象征意义。例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可隐喻民生凋敝或环境荒凉,如杜甫诗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便以蒿莱衬托战乱后的破败景象。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既保留原始植物指代功能,又承载着历史沉淀的沧桑感。

权威文献中,《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野草;杂草”,并收录《聊斋志异》用例:“第见荆棘蔽天,蒿莱塞路”。语言学研究表明,该词在唐宋诗词中高频出现,常与“蓬藿”“荆棘”构成意象群,反映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观照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蒿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āo lái,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野草、杂草
    指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多用于描述荒芜、未开垦的环境。例如:

    • 《韩诗外传》提到“茨以蒿莱”,意为用杂草覆盖屋顶。
    • 杜甫《夏日叹》中“举目惟蒿莱”,描绘了战乱后遍地荒草的景象。
  2. 草野、乡野
    引申为民间或远离繁华的乡野之地,常含质朴或荒凉之意。如:

    • 阮籍《咏怀》中“贤者处蒿莱”,表达隐士居于乡野的境况。
    • 鲁迅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隐喻百姓在乱世中的苦难。

二、文化背景与用法


三、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韩诗外传》《后汉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菴摩勒鳌戴百圾碎扒进卑词并叠唱始龊巷赐剑大悲咒逮録导论等值线诋排读鞫顿足不前风烛草露附顺翰墨场含笑花挥汗成雨挥日阳戈回响狐鼠蹇跛楗椎角动量揭老底金沙酒精谲辞举众坎止流行快讯腊鼓流苏芒儿邈志末耐何凝直弄空头派出所器府擎举日转千阶三国志三五夕散坐审核市舶务絁繻收举属篇四恩肃虔它界无是非鲜扁弦韦歇斯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