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f on the job] 懒散地工作
一磨洋工就被解雇
故意拖延时间,不干或少干活。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六回:“咱们想法子要叫他这碉堡好修不成,咱们发动群众,以后拿上坏家具去,熬日头磨洋工。”《人民日报》1981.6.13:“社员干活‘两头黑’,磨洋工的现象没有了。”
“磨洋工”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演变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原始含义:最初指建筑工程中的“磨砖对缝”工序,即对砖墙表面进行精细打磨,使其平整光滑。这一工序因技术要求高、耗时长,被称为“磨洋工”(“洋工”指由外国人出资或设计的工程,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建造)。
词义转变:20世纪初,中国工人在外资工厂或工程中为反抗剥削,故意拖延工作进度,逐渐将“磨洋工”引申为“消极怠工”的代名词。
提示:若需了解词义演变的具体历史事件(如协和医院建造细节),可查阅、2、12的完整内容。
磨洋工是一个成语,意指工作懒散,效率低下,拖延时间。形容一个人因懒惰或敷衍而不认真工作,只是虚度时光。
磨字由石部和麦部组成,石部属于左右结构,麦部属于上下结构。
石部的笔画数为5,麦部的笔画数为7。
《磨洋工》成语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有关于刘毅的故事。刘毅因为工作敷衍了事,被人诟病称磨洋工。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
磨洋工的繁体字为磨養工。
在古代,磨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字形中间一横的部分是两个横,上面横稍长,下面横稍短。
1. 他对工作态度那么敷衍,简直就是磨洋工。
2. 我们不能有磨洋工的心态,要对工作负责任。
懒散、效率低下、虚度时光,敷衍了事。
偷懒、偷工减料、拖沓。
勤奋、高效率、认真对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