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栗的意思、畏栗的详细解释
畏栗的解释
畏惧战栗。《后汉书·左雄传》:“ 济阴 太守 胡广 等十餘人皆坐谬举免黜……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轻举。”
词语分解
- 畏的解释 畏 è 怕:畏惧。畏难(俷 )。畏罪。大无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畏。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 栗的解释 栗 ì 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味甜,可食:栗色。火中取栗。 发抖,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战栗。 坚实:“缜密以栗”。 姓。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畏栗"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畏”和“栗”两个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因恐惧、敬畏而产生的战栗、发抖的状态。其核心含义是因害怕或敬畏而身体颤抖。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畏:
- 本义:恐惧、害怕。《说文解字》:“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引申为敬畏、敬服。
- 在“畏栗”中:主要表示内心的恐惧或对强大力量(如权威、自然力)的敬畏之情。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
-
栗:
- 本义:指栗子树或栗子果实。
- 引申义:因寒冷或恐惧而发抖、战栗,通“慄”。《说文解字》:“栗,木也…读若慄。”段玉裁注:“古书或叚栗为慄。”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
- 在“畏栗”中:取其“因恐惧而发抖”的假借义,强调身体的外在反应。
二、词义详解
“畏栗”指因极度恐惧或深切的敬畏而导致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它包含两个层面:
- 心理层面:强烈的恐惧感或敬畏感。
- 生理层面:身体因上述情绪产生的战栗、发抖的生理反应。
核心特征:强调由内(畏)及外(栗)的、因强烈负面情绪(恐惧/敬畏)引发的身体反应。
三、古籍例证与用法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面对以下情形时的状态:
- 面对威严君主或严苛刑罚:
“吏民畏栗,莫敢诈伪。” (描述官吏和百姓因畏惧法令严明而战战兢兢,不敢欺诈)来源:《汉书·酷吏传》
- 面对超自然力量或神明:
“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然而畏栗不敢不祭。” (描述人们对无形无声的鬼神心存敬畏而战栗,不敢不祭祀)来源:《朱子语类》(宋代)
- 面对强大自然力或灾难:
“雷霆之威,人所畏栗。” (形容人们对雷霆之威的恐惧战栗)来源:常见于古代笔记小说描述。
四、现代释义与权威辞书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虽未直接收录“畏栗”词条,但对“畏”的解释为“害怕”,“栗(慄)”的解释为“发抖;哆嗦”。组合起来即符合“因害怕而发抖”之义。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明确收录“畏栗”,释义为“畏惧战栗”。这是对该词最权威、最完整的现代辞书解释。
五、近义词辨析
- 畏惧:侧重内心的害怕(心理层面)。
- 战栗/颤栗:侧重身体的发抖(生理层面)。
- 畏栗:兼具内心的恐惧/敬畏与外在的身体战栗,强调二者的因果关系和同时发生。
“畏栗”是一个描述因深度恐惧或敬畏而身心俱颤状态的书面语词汇,其权威释义为“畏惧战栗”。它生动体现了强烈的负面情绪(畏)引发生理反应(栗)的过程,多见于古籍中描述面对权威、神明或可怖事物时的反应。
网络扩展解释
“畏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拼音:wèi lì
释义:指因畏惧而战栗发抖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因恐惧、紧张或寒冷引起的身体颤抖。
词语结构解析:
- 畏:本义为“害怕、恐惧”,如《说文解字》中释为“恶也”。在词中强调心理上的惧怕感。
- 栗:原指栗子树(见),此处引申为“战栗、发抖”,如“战栗”“不寒而栗”中的用法,描述身体因恐惧或寒冷产生的颤动。
出处与用法:
- 文献引用:最早见于《后汉书·左雄传》:“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轻举”,描述官员因害怕被惩罚而谨慎行事的状态。
- 语境特点: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属较为古雅的表达。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字源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后汉书》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豻狱白头骠姚补刺槎丫雠贼出处当匈丹柱鼎食鸣锺地球椭球二竖奉访峰颖公办海菜薅刀火孽监监建义骄兵皦洁节离金虎符进军谨心久归道山玃如老鼠过街乐极生哀笼毂梅花海鹘盟器末科盘委圃畦乾巴利脆荞巴起拜琼音绕罔傻儿凹鳝脯生品施函使伶殊庭厮闹泰河讨绝腾趋提剑听调讬居突突抹抹危厉无如之奈五杀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