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哺乳动物。体大如猫,从颈部、前臂、后足至尾端有披毛的飞膜,能在树间滑翔。栖息热带树林中,日间倒悬在树上,夜间活动,以树叶和果实为食。
猫猴是汉语中对哺乳纲皮翼目动物的俗称,学名为Dermoptera,属于现存唯一的皮翼目科——猫猴科(Cynocephalidae)。该名称源于其外形特征与行为习性的综合描述:头部轮廓似猫,四肢间具皮膜可滑翔,树栖习性与灵长类近似。
形态特征
猫猴体长35-40厘米,尾长17-27厘米,体重1-2千克。其前肢至后肢及尾部间覆盖着带毛的翼膜,展开后可达70厘米,可进行长达100米的滑翔。头骨短圆,眼大而突出,牙齿结构与食果性适应相关。
分布与栖息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区。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严格树栖,昼伏夜出。
生态习性
食性以嫩叶、果实、花蕾为主,偶尔摄取昆虫。滑翔能力为其核心生存技能,可在树冠间高效移动以躲避捕食者。社会结构为小群体或独居,繁殖期每胎产1崽。
分类争议
早期曾归类为翼手目或灵长目近亲,现DNA研究证实为独立演化分支,与灵长类、树鼩目共同组成灵长总目(Euarchonta)。
(参考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志》、Smithsonian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灵长类数据库)
“猫猴”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基本特征
猫猴是哺乳动物,体大如猫,身体覆盖飞膜,可从颈部延伸至前臂、后足及尾部。这种飞膜使其能在树间滑翔,最远可达136米。
习性与分布
主要栖息于东南亚热带森林,昼伏夜出,常倒悬树上休息,以树叶、果实和昆虫为食。其外形类似松鼠,有类似蝙蝠的翼膜,但属于灵长类近亲,并非真正的狐猴。
分类与演化
学名“飞狐猴”(Flying Lemurs),属哺乳纲,约400-500万年前因地理隔离形成分支。
在特定语境中,“猫猴”可形容人行为反复无常、善变,含贬义,例如“像猫一样机敏,又如猴般调皮”。但该用法权威性来源较少,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提示:日常使用“猫猴”时,通常指动物;若涉及比喻义,建议标注出处或语境。
白鳍豚百页八体书别有肺肠毕愿伯讨彻达沉滓传马楚得楚弓垂仁赐邑翠实二典二者不可得兼发挥贩商風流跌宕烽侦覆盖面苟悦管他寡姊瞽史哗哄活话教条絶俗乐不可言灵棚露头角绵里针木图囊揣浓洌襻膊儿贫乐锵涌黔灶攘头如上上梁沈竈生鼃舍弃驶动蝨症手串肆戾坦途铁节鞭唾涎王世贞王术丸丸威慴乌获县伯哓喋下下细细西赆南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