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讨的意思、伯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讨的解释

谓方伯讨伐有罪的诸侯。《公羊传·僖公四年》:“ 齐 人执 陈 袁涛涂 ……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 何休 注:“言有罪方伯所宜讨。” 徐彦 疏:“即下二十八年 晋侯 执 曹伯 畀 宋 人, 成 十五年 晋侯 执 曹伯 归之于京师之属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讨"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需结合古代文献与训诂学角度进行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伯"在此处为动词性用法,本义指"统领、主管",如《尚书·周官》载:"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讨"则取《说文解字》"讨,治也"的初始含义,指治理整顿。二字连用构成"伯讨"这一古汉语短语,特指古代宗法制中嫡长子对家族事务的治理权责,尤见于《春秋公羊传》对鲁国季氏家事的记载:"伯讨者何?大夫之无遂事也"。

从构词法分析,"伯讨"属于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伯"为修饰成分,表明动作主体的宗法地位;"讨"为核心动词,强调治理行为。该词体现了周代礼法制度中"嫡长继承"与"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如《礼记·王制》所述:"宗子维城,大宗维翰",其权威性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相关条目。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鲜少使用,但在研究先秦典章制度时仍具重要语义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伯讨”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1. 古代历史语境中的本义()
    根据《公羊传》及古代注释,“伯讨”指“方伯(一方诸侯之长)讨伐有罪的诸侯”。例如春秋时期,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代表周天子讨伐有罪的陈国袁涛涂,即符合“伯讨”的定义。这一用法强调方伯代行天子职责、维护礼法的权威性。

  2. 现代引申的成语含义()
    现代词典中,“伯讨”被解释为成语,引申为“因争夺利益而互相攻击、指责”。其中“伯”指兄长或长辈,“讨”指争夺权益,隐含因私利破坏团结的贬义,常用于描述内部争斗。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阿娜吧唧豹乔奔趣宾次惨事曹马池塘揣摸词根赐国篡器当立之年迩狭飞土逐害负郭相君革斁刬浇攻燔鸿号惠人回罔坚忍不拔洁泽寄恨禁殿斤两金钱会句弓开哄练操连驾岭嵤露面抛头南北史佞讇配祭乾浄利落癯瘠孺齿三猛上户折漕神锋升差石头人数米量柴树头鲜述语私府岁稔粟特蹋鸱谭延停战吐火推赞屯宿娓娓猥慵小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