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贰的意思、负贰的详细解释
负贰的解释
即 贰负 。传说中的神,人面蛇身。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上:“ 刘向 对曰:‘此是 黄帝 时 窫窳国 负贰 之臣,犯罪大逆, 黄帝 不忍诛,流之 疏属山 。’” 唐 皮日休 《虎丘寺殿前有古杉》诗:“未倒 防风 骨,初僵 负贰 尸。”参见“ 贰负 ”。
词语分解
- 负的解释 负 (負) ù 驮,背(坕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噄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遭受:负伤。负屈
- 贰的解释 贰 (貳) è “二”的大写。 变节,背叛:贰臣。贰心。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负贰"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中通常未单独收录。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单字"负"与"贰"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综合理解,并参考古代文献用例。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文字学、训诂学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字义解析
- 负(負):
- 本义:背负。《说文解字·貝部》:"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 段玉裁注:"凡以背任物曰負。" 本义指用背驮东西,引申为承担、担负(如"负责")、依仗(如"自负")、违背(如"负约")、欠(如"负债")、失败(如"胜负")等义。
- 在"负贰"中可能的含义:主要取其"承担"、"担负"、"具有"或"背弃"、"违背"之意。
- 贰(貳):
- 本义:副的、次一等的。《说文解字·貝部》:"貳,副益也。从貝,弍聲。" 段玉裁注:"當云副也,益也。" 本义指副本、副职、辅佐,引申为不专一、有二心(如"携贰")、重复(如"不迁怒,不贰过")、数字"二"的大写等义。
- 在"负贰"中可能的含义:主要取其"副职"、"二心"、"不专一"或"重复"之意。
二、"负贰"的复合含义推测
结合"负"与"贰"的核心义项,"负贰"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能表达以下几种意思:
- 担任副职:指承担辅助性的、次一级的职务或责任。"负"取"担负"义,"贰"取"副职"义。此用法相对直接,但典籍中明确用例较少。
- 怀有二心:指内心不忠诚,存有背叛或离异的念头。"负"可引申为"背弃"(如负心),"贰"即"二心"、"不专一"。这是"负贰"在古代文献(尤其史书)中相对更常见的含义,常与"离心"、"携贰"等词义近。例如描述臣子对君主、下属对上级或盟友间的不忠。
- 重复过失:指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负"在此或有"具有"、"带着"之意(稍牵强),"贰"取"重复"义(如"不贰过")。此义项更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文献佐证与权威参考
- "怀有二心"义:此义在史书中可见端倪。如描述部族或臣属"心怀负贰",意指其忠诚不固,有叛离之意。虽非高频词,但符合古汉语构词法与语义逻辑。可参考历代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中描述叛离、不忠的相关篇章用语。
- 字义溯源:对"负"、"贰"单字的权威训释,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基础,这是汉语文字学、训诂学的核心经典。
结论
"负贰"并非现代常用词,其确切含义需依据具体古文语境判断。综合字源与有限文献用例,其主要可能指:
- 担任副职(担负次要职责)。
- 怀有二心(心存背叛或不忠),此为相对更典型的古义。
- 重复过失(再犯同样错误),此义罕见。
理解该词的关键在于把握"负"的"担负/背弃"义与"贰"的"副职/二心/重复"义在具体语境中的结合方式。其使用体现了古汉语词汇的凝练与复合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负贰”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区分:
一、数学术语(高权威性来源)
- 基本含义:表示数字“-2”,由“负”(负数符号)和“贰”(数字二的大写)组成。
- 使用场景:数学计算中表示负数结果,或比喻事物/人处于极差状态,如“他的表现堪称负贰水平”。
二、神话传说(低权威性来源)
- 词源考据:通假“贰负”,最早见于《山海经》,在唐代《独异志》等文献中记载为“人面蛇身”的神祇。
- 文学引用:皮日休《虎丘寺殿前有古杉》用“初僵负贰尸”形容古杉形态,喻指被黄帝流放的罪神形象。
需注意:数学解释属于现代通用含义,而神话释义属于古代文献中的特殊用法,日常交流中建议优先采用数学含义以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摆摊闭谷波斯邸博望槎不变不革草子掺和宸鉴大晨独幕剧繁复锋铄封贮浮阔俯身高跟鞋高轩过贯输龟藏古式孤舟独桨焦鬲节操解盐静民襟神淃淃崛然徕臣老狯乐游园録记伦列罗纹砚蒙面丧心面诋面红颈赤凝和平典破琴绝弦青黛蛾轻肆憩休榷利日中则移蕤宾涩赤上船时才诗礼十字路头谭説唾液腺望穿秋水为德不卒文场辒车物命下劲向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