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对偶。《宋史·欧阳修传》:“ 宋 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 五季 餘习,鎪刻駢偶,淟涊弗振。”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长歌短篇,操笔輒韵,有 魏武 乐府风,制词质古,一洗駢偶之习。”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会昌一品集》:“其《会昌一品制集》,駢偶之中,雄奇骏伟,与 陆宣公 上下。” 朱自清 《古诗十九首释》:“ 东汉 文体,受辞赋的影响,不但趋向骈偶,并且趋向工切。”
骈偶(pián ǒu)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特定修辞学意义的术语,主要描述汉语诗文创作中的一种对仗形式。其核心含义如下:
指诗文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结构对称的语句形式。这种修辞手法要求上下句在词性、句式、平仄等方面形成严格对应,体现汉语的韵律美与形式美。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2卷,第1083页。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偶”指成双成对。二字组合后,自六朝起成为文学批评术语,特指骈体文的核心特征。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骈"字条。
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对仗"条目。
骈偶是骈体文的标志性手法,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如庾信《哀江南赋》、陆机《文赋》均以工整的骈偶构建韵律节奏。
来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卷第四章。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骈偶被视为汉语意合性的典型体现,其形式规律为语言学及计算语言学提供重要分析样本。
来源:《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89页。
骈偶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和文体特征,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
骈偶(pián ǒu)指两两对举的句式结构,常见于骈体文中。其核心特征是字句成双成对,但不过分追求字数完全相等或对仗工整,属于广义的对偶形式。
王勃《滕王阁序》经典片段: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虽在宋代因古文运动受批判,但其修辞技巧深刻影响了后世律诗、对联等文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既肯定其美学价值,也指出过分追求形式的问题。
更多详细用例可参考《滕王阁序》全文(来源、9)及《文心雕龙》相关研究。
剥取波斯菊曹王雠隙酬志麤拙大动作德声地栗洞霄祠非谓风谣干将莫邪宫县钩镰刀寡约嶲伟姑章禾坪候物画绢交转姬汉景乡纠结九泉匡围款项拉大排莲花府忙中有失缦缯迷愚漠溟皮目掊取樵妇俏俊悄语弃剑奇览丘壑躯骸繞围肉林软背脊扫掩沙暴擅名麝脐戍鼙素挥绥徕塌八四袒免陶渊明天年不测彖传拓复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