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臂套上蹲着鹰,手里牵着狗。借指纨袴子弟放浪游乐的生活。《隋书·列女传·刘昶女》:“﹝居士﹞每韝鹰紲犬,连骑道中,殴击路人,多所侵夺。”
“鞲鹰绁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ōu yīng xiè quǎn,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指臂套(鞲)上架着鹰、手里牵着被绳索(绁)拴住的犬,字面描绘的是古代纨绔子弟架鹰牵犬、游猎取乐的生活场景。这一形象常用来象征富贵阶层放纵享乐的生活方式。
该成语源自《隋书》,反映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贵族子弟的奢靡风气。古时架鹰牵犬是游猎活动的典型标志,成为权贵炫耀身份、欺行霸市的象征。
部分资料中写作“鞴鹰绁犬”(bèi yīng xiè quǎn),发音和含义略有差异,通常视为误写或方言变体,建议以“鞲”为标准用字。
“鞲鹰绁犬”以生动的画面批判了封建权贵的骄奢淫逸,既是历史现象的写照,也可用于讽刺现代社会中类似行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受束缚”的引申义混淆。
《鞲鹰绁犬》这个词是指拴住鹰和绵羊的犬,用于隐喻一种情况下你亏欠的面子不好为了避免争吵吃亏。也可以形容被人明嘲暗讽而心生气恼。拆分部首为革和犬,笔画总数为28。
《鞲鹰绁犬》一词的来源目前尚无确切的考证,但它常被用于形容古代的狩猎场面。典故中,鞲是一种制作精巧的鹰索,鹰鞲俗称绁,是为了限制鹰的飞行自由。而犬则是指狗,一种具有很高聪明才智的动物。这个词的繁体字为鞲鷹纈犬。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漫长的变化。以《鞲鹰绁犬》为例,古代的写法为「鞲鷹绁犬」。这些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动,现代写法中的绁字原先是「纈」,犬字的上方有一个「犭」部。
例句:
组词:鹰绁、鞲索、犬吠。
近义词:制龟张鹰(古代用来捕捉飞禽的器具)、绵羊犬(古代用来拴住绵羊的狗)。
反义词:自由自在、一马当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