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洞天的意思、十大洞天的详细解释
十大洞天的解释
道教谓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地。即 王屋山洞 、 委羽山洞 、 西城山洞 、 西玄山洞 、 青城山洞 、 赤城山洞 、 罗浮山洞 、 句曲山洞 、 林屋山洞 、 括苍山洞 。《云笈七籤》卷二七:“太上曰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词语分解
- 十的解释 十 í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 洞天的解释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意思是洞中别有天地,现在借指引人入胜的境地别有洞天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详细解释.道教称神仙的居处,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后常泛指风景胜地。 唐 陈
专业解析
十大洞天是道教文化中特有的地理概念体系,源自古代中国对自然山岳的神圣化认知。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洞天指贯通山腹、连接天地的神秘空间,象征“通天之境”,为神仙治所和修真者栖居之地。十大洞天按次序分布于中华名山之间,其名称、方位及关联典籍如下:
- 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位于河南济源王屋山,被《真诰》称为“天地设位之象”,是轩辕黄帝受丹诀之所。
- 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浙江黄岩委羽山,葛洪《抱朴子》载“轻举秘府,常有青光如昼”。
- 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具体位置存疑,一说终南山,《天地宫府图》称“上真主宰,总领仙籍”。
- 西玄山洞(号三元极真天):《茅君内传》记载其“三气所凝,非羽客不得入”,关联陕西华山支脉。
- 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四川青城山,《五岳真形图》详述其“五岳之丈人,黄帝所封”。
- 赤城山洞(号紫玉清平天):浙江天台赤城山,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为“丹霞福地”。
- 罗浮山洞(号朱明曜真天):广东罗浮山,葛洪在此炼丹,《神仙传》载“璇台珠阁,列于云中”。
- 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江苏茅山,《茅山志》称“秦汉以降,三茅真君治之”。
- 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江苏苏州洞庭西山,《吴地记》载“禹藏真文之所,龙威丈人守之”。
- 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浙江括苍山,《无上秘要》描述其“紫云为盖,青丘为城”。
该体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道教宇宙观、神仙信仰与风水理论,唐代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系统整理后成为道教地理学核心范式。其命名规律多取“五行”“三清”等哲学概念与地貌特征结合,如“清虚”“曜真”等词皆体现道教对自然能量的崇拜。
网络扩展解释
“十大洞天”是道教信仰中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地,属于道教洞天福地体系的核心部分,与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共同构成地上仙境的主体。以下是具体解释及十大洞天的详细信息:
一、概念与背景
十大洞天源于道教宇宙观,指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的特殊空间。它们被视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是道教徒修行的重要场所。洞天福地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道教对宇宙层次和神圣空间的认知。
二、十大洞天列表
-
王屋山洞
- 别称:小有清虚之天
- 地理位置:河南济源王屋山
- 历史地位:道教第一洞天,传为黄帝祈天处,唐代道教兴盛地。
-
委羽山洞
- 别称:大有空明之天
- 地理位置:浙江台州黄岩区委羽山
- 特点:传周代刘奉林在此飞升,元代记载其洞通东海。
-
西城山洞
- 别称:太元总真之天
- 地理位置:陕西紫柏山(一说终南山)
- 关联人物:张良归隐地,隋唐四大名山之一。
-
西玄山洞
- 别称:三元极真之天
- 地理位置:古歙南覆船山(一说皖浙交界昱岭关)
- 特点:道教第四洞天,具体位置存争议。
-
青城山洞
- 别称:宝仙九室之天
- 地理位置:四川都江堰青城山
- 历史意义:道教发祥地之一,张道陵曾在此传道。
-
赤城山洞
- 别称:紫玉清平之天
- 地理位置:浙江天台赤城山
- 人物关联:葛玄祖师修道处。
-
罗浮山洞
- 别称:朱明曜真之天
- 地理位置:广东增城、博罗交界罗浮山
- 地位:岭南第一山,道教第七洞天。
-
句曲山洞
- 别称:金坛华阳之天
- 地理位置:江苏句容茅山
- 特色:三茅真君修炼地,兼为道教第一福地。
-
林屋山洞
- 别称:左神幽虚之天
- 地理位置:江苏苏州太湖林屋洞
- 传说:传有龙居,又称“龙洞”。
-
括苍山洞
- 别称:成德隐玄之天
- 地理位置:浙江仙居、临海交界括苍山
- 记载:道教第十洞天,自然景观险峻。
三、其他说明
- 洞天的功能:除修行外,部分洞天被视为避世之地,如西玄山洞“非人迹所及”()。
- 与五岳的关系:五岳被纳入洞天体系,如泰山为第二洞天蓬玄洞天()。
- 文化影响:历代道士在洞天建宫观,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如青城山、茅山的宫观群()。
四、补充注意
需注意,部分文献(如)将“十大洞天”误释为黄山、庐山等名山,实为混淆了道教概念与世俗名山。正统道教洞天体系应以《云笈七签》《天地宫府图》等经典记载为准。完整信息可参考《云笈七签》或道教地理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鞍甲鼻青眼紫布谷澄心堂纸赤胆春葱粗鄙淡巴菰荡夷丹绮发命放烟幕弹犯患饭食挂甲钱闺槖洪泛将帅减毁缣衣教改解怠继父径节九夫鞙丝沮衂拉绊流泪马慵立仗难老能绩贫褊铅球诮累且不上锲覈清悟羣方三不惑僧磬梢门升学殊号疏介祀礼貣丐停逗铜省头针疗法讬身王佐顽劣汙世五痔宪罚降伏显令宵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