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方所遵照的准则。《逸周书·宝典》:“一孝,孝子畏哉,乃不乱谋;二悌,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三慈惠,知长幼,知长幼乐养老;四忠恕,是谓四仪。” 朱右曾 校释:“四仪,四方所仪则。”
(2).言行的四条准则。《尸子·四仪》:“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
(3).见“ 四威仪 ”。
四仪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四种核心仪容规范,主要记载于儒家经典文献中。其具体释义如下:
指人在不同场合应遵循的四种仪态准则,即行、立、坐、卧(或作“寝”)的规范要求。
文献依据:
《礼记·祭义》载:“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后儒引申为“四仪”的行为准则(来源:《汉语大词典》)。
行仪
行走时需步履稳健,身姿端正,体现庄重从容之态。《弟子规》言:“步从容,立端正”,即源于此仪。
典籍参考:《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足容重” 。
立仪
站立时需身直如松,目不斜视,展现恭敬肃立之姿。《朱子家训》强调“立身端正”,承袭此训。
典籍参考:《礼记·曲礼上》“立必正方” 。
坐仪
坐卧时需双膝并拢,肩背挺直,保持谦和之态。古人“正襟危坐”即指此仪。
典籍参考:《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卧仪(或“寝仪”)
休息时需体态安详,寝不语、卧不伏,体现自律精神。《千金方》亦载“卧不覆首”的养生关联。
典籍参考:《礼记·玉藻》“寝毋伏” 。
四仪作为儒家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个人修养的实践标准,也是社会秩序的微观体现。其思想贯穿于古代教育体系,如《弟子规》《童蒙须知》均将其列为启蒙要义,影响延续至今。
学术支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指出:“四仪通过规范日常行为,将伦理道德具象化,是礼乐教化的基础载体。”(来源:中华书局《三礼研究入门》)
“四仪”一词在不同语境和文献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四方准则(见于《逸周书·宝典》)
指古代社会推崇的四项道德准则:
言行准则(出自《尸子·四仪》)
规范个人行为的四条标准:
四威仪(佛教概念)
指修行者应遵循的四种仪态规范:行、住、坐、卧的端正姿态,体现内在修为
部分低权威性网页提到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四仪”指:
古籍中“四仪”常与“八礼”并称,形成完整的礼仪体系。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逸周书》《尸子》等原典,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的详细注解。
败坏白斋辩诘鹁角不忺不异策筮称歌冲决重温串道窗洞传嬗炊妇春岚绰有余裕赐对打论东巡遁法恩山义海鳄鱼扳手凤条负声鹤渚洪漭诲约翦裁简狄胶序玑璇矿灯匡奉苦本溃溢老惛陆师迷留目乱磨折奶瓶判官前疾前阵情物清恙人马平安商山四翁闪倐石垠疏杰搜身饕窃铁斗子文思蚊子无可非议雾露无千待万乡豪屃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