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aws of death as the tiger's mouth]∶比喻十分危险的处所
才出狼窝,又入虎口
(2) [part of the hand between the thumb and the index finger]∶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联结部分
(1).老虎之口。比喻危险的境地。《战国策·齐策三》:“今 秦 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通 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迺亡去。”《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幸得安全,俱脱虎口。”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这是 北平 ,是他的家,也是虎口;他必须毫不动心的进入虎口,而不被它咬住。”
(2).指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朱先觉九梁》:“足滑而跌,闪肋,伤右虎口,痕广寸餘。” 张天翼 《畸人集·菩萨的威力》:“他牙齿磨得格格地响,忽然抓起那枝勃6*朗6*宁--食指使劲一掐,用力得虎口都痛起来。”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土也不是容易挖的。三九天,黄胶土里夹着卵石,冻得噔噔的,力气壮的一镐下去,刨不起巴掌大的泥。刨上一宿,虎口震出血来,手掌磨起了血泡。”
(3).人体穴位合谷的别称。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虎口汉语 快速查询。
虎口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核心释义,需结合权威辞书及医学典籍进行阐释:
一、危险境地的代称 指老虎的嘴巴,借喻极危险的处境。该义项源自古代对猛兽威胁的具象化认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比喻危险的境地”。例如成语“虎口余生”即强调脱离险境的侥幸,《辞海》亦收录此用法,印证其语义传承的稳定性。
二、人体部位名称 在中医解剖学中特指手背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肌肉隆起处,《黄帝内经·灵枢》已有“合谷(虎口)”的穴位记载,属手阳明大肠经。这一释义被《中医大辞典》明确标注为针灸常用穴位,具有缓解牙痛、头痛等临床作用。现代解剖学著作《格氏解剖学》同样将该区域定义为“第一掌骨间隙”,体现中西医学术语的对应性。
“虎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指极度危险的处境,常与“脱险”“逃离”等词搭配。例如“虎口脱险”“羊入虎口”。该用法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三》中“譬若虎口”的比喻,后延续至《后汉书》《三国演义》等古籍。成语“甘冒虎口”也由此衍生,形容冒险精神。
指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联结部分,即手掌外侧的V形区域。该定义在《辞海》《汉典》等工具书中均有明确记载。例如宋代洪迈《夷坚志》描述“伤右虎口”,即指此部位。
中医术语中,“虎口”是合谷穴的别称,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据《千金要方》记载,此穴主治头痛、眩晕、牙痛等症。现代针灸学仍沿用该名称。
补充说明:
白发红颜罢休悲商仓皇参与敕使传告传卖从母昆弟大平踶踣地脚顶柱子丢份儿动産顿功返观内视敢谏鼓格眼公仇惯使韩陵片石黄罗皇女回炉简逸节夜景片救度局束口中蚤虱利弊烈女龙龛迷里咕咚缗钱岷下芋狃胜抛却濆激鼙角愆义敲骨剥髓其来有自清丈全书取青媲白僧伽蓝神蛇天话阗塞天丝土调退前缩后委仗五阵啸风崤黾遐悠犀顶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