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根据外貌判断人的才德。 唐 韩愈 《答杨子书》:“比於东都,略见颜色,未得接言语,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
"貌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少单独收录,但其含义可从字义训诂和古籍用例中明确。该词由“貌”与“定”两个语素构成:
“貌定”的完整含义是:仅凭外表、表面现象或粗略的观察就做出判断或下结论。 它强调判断的依据不深入、不全面,带有主观臆断或轻率判断的意味。
古籍例证与权威参考: “貌定”一词最经典的出处见于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的训诂学著作《读书杂志》。在《读书杂志·汉书第十》“连语”条下,王念孙对古书中常见的“连语”(连绵词)进行了精辟分析。他指出许多被误解为两个独立意义的词,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联绵词,其意义需整体理解,不能望文生义、拆字强解。他批评了颜师古等前代学者在注释《汉书》时,有时犯下“缘词生训”(根据字面意思随意解释)和“貌定” 的错误。这里的“貌定”,即指颜师古等人仅凭词语表面的字形或粗略印象,就轻率地断定其含义,而没有深入考察其作为联绵词的整体性和实际语境用法。
“貌定”意指仅依据表面现象或粗略观察就轻率地下判断、做结论。其核心在于强调判断的表面性、主观性和不充分性。该词在学术批评(尤其是训诂学领域)中常被用来指摘那种不深入考究、望文生义的错误研究方法。其经典用例见于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前人注释错误的批评。
关联词: “貌定”的含义与“貌度”(仅凭外表揣度)、“臆断”(主观武断)、“望文生义”等词有相近之处。
“貌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才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释义
该词由“貌”(外貌、相貌)和“定”(判定、断定)组成,指通过观察人的外表来推测其内在品德或才能。这种判断方式带有主观性,常见于古代对人的初步评价。
出处与例证
唐代韩愈在《答杨子书》中写道:“比於东都,略见颜色,未得接言语,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此句表明韩愈虽对某人有好感,却未仅凭外貌贸然下结论,体现了古人对“貌定”的审慎态度。
用法与评价
相关扩展
与“貌定”相关的成语包括“以貌取人”“相由心生”等,均涉及外貌与内在的关系,但语义侧重不同。
总结来看,“貌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认知方式,但需结合言行深入观察才能全面评价他人。
白纛百夫长梆锣贬低标缸并称不问不闻藏蓄参入村毬挫气澹味低歹顶风放射性污染贵买咕咙顾盼自豪呵护话头徽商胡走游飞鲛龙祭祠静肃驹跋开版珂马课议口册愧忏来之不易浪桥牢酒怜恤沥涝离鸾别鹤论处赂献贸鬻没劲明两墨迹未干牛皮胶迫暮认军旗戎辂三霄散阳扫盲升堂拜母石霤世念黍离麦秀硕师思古陶熔呫哔玩笑详星拜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