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根据外貌判断人的才德。 唐 韩愈 《答杨子书》:“比於东都,略见颜色,未得接言语,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
“貌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才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释义
该词由“貌”(外貌、相貌)和“定”(判定、断定)组成,指通过观察人的外表来推测其内在品德或才能。这种判断方式带有主观性,常见于古代对人的初步评价。
出处与例证
唐代韩愈在《答杨子书》中写道:“比於东都,略见颜色,未得接言语,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此句表明韩愈虽对某人有好感,却未仅凭外貌贸然下结论,体现了古人对“貌定”的审慎态度。
用法与评价
相关扩展
与“貌定”相关的成语包括“以貌取人”“相由心生”等,均涉及外貌与内在的关系,但语义侧重不同。
总结来看,“貌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认知方式,但需结合言行深入观察才能全面评价他人。
“貌定”是一个成语,意为外貌决定命运。
“貌定”的部首是豕,总共有10画。
“貌定”最早出现在《汉书·郡国志上》中,意为外貌决定命运。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于描述人的相貌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貌定”的繁体字为“貌定”。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代文字研究者的研究,古时候写“貌定”时,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他虽然相貌出众,但是内心却十分平凡,正是因为“貌定”的原因,他没有得到应有的机会。
相貌、样貌
面孔、外貌
不拘相貌、不计外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