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陈物供奉始祖。《汉书·龚舍传》:“死时七十九矣。使者、太守临敛,赐复衾祭祠如法。”《后汉书·延笃传》:“到官,表 龚遂 之墓,立铭祭祠,擢用其后於畎亩之间。”
“祭祠”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为祭祀祖先并陈设供品供奉始祖,常见于宗族文化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通过特定仪式向祖先或神灵供奉祭品,表达敬意与追思。其核心是“祭祀”,即通过陈设物品(如香烛、食物等)完成对始祖或先人的纪念活动。
词源与历史
祭祀仪式
主要用于宗族对祖先的集体祭拜,常见于祠堂(宗祠)。古代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神三类,其中祭祠侧重对家族始祖或历史名人的供奉。
家族活动场所
祠堂不仅是祭祀场所,还承担婚丧寿喜等家族事务的举办地,以及商议族内重大事宜的集会空间。
与“祭祀”的关系
二者基本同义,但“祭祠”更强调在祠堂这一特定场所进行的祭祀活动。
与“庙”“寺”的差异
祭祠是中华传统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凝聚家族、传承伦理的作用。例如,明清时期民间盛行建祠,通过祭祀活动强化“敬祖睦族”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文献,或查阅地方县志中关于宗祠的记载。
祭祠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祭祀神灵的场所或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仪式,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
祭祠由两个部首组成:示部和土部。示部表示动作或行为,土部表示与土地有关。
祭祠的总笔画数为14画。
祭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该字最早意为“祭祀之地”,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祭祀活动的场所。
在繁体字中,祭祠的写法为「祭祀」。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祭祠在古时候的写法为「祫祀」,示部下有两个又字旁,土部下有两个士字旁。
1. 他们每年都会在家附近的祭祠中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2. 这座祭祠被认为是当地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3. 那位老人一直担任着祭祠中的重要角色。
祭祠的相关词语:
1. 祭拜:表示向神灵表示敬意和祈求。
2. 祭品:表示用来献给神灵的物品。
3. 祭奠:表示为已故的人或动物举行追悼仪式。
祭祠的近义词:神庙、神殿。
祭祠的反义词:凡人世界、尘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