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祭祠的意思、祭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祭祠的解释

祭祀,陈物供奉始祖。《汉书·龚舍传》:“死时七十九矣。使者、太守临敛,赐复衾祭祠如法。”《后汉书·延笃传》:“到官,表 龚遂 之墓,立铭祭祠,擢用其后於畎亩之间。”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祭祠”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为祭祀祖先并陈设供品供奉始祖,常见于宗族文化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核心含义
    指通过特定仪式向祖先或神灵供奉祭品,表达敬意与追思。其核心是“祭祀”,即通过陈设物品(如香烛、食物等)完成对始祖或先人的纪念活动。

  2. 词源与历史

    •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汉书·龚舍传》记载:“赐复衾祭祠如法”,表明祭祠是古代礼制的一部分。
    • 东汉《后汉书》中亦有提及,如“立铭祭祠”指通过设立碑铭强化祭祀的庄重性。

二、功能与场景

  1. 祭祀仪式
    主要用于宗族对祖先的集体祭拜,常见于祠堂(宗祠)。古代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神三类,其中祭祠侧重对家族始祖或历史名人的供奉。

  2. 家族活动场所
    祠堂不仅是祭祀场所,还承担婚丧寿喜等家族事务的举办地,以及商议族内重大事宜的集会空间。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 与“祭祀”的关系
    二者基本同义,但“祭祠”更强调在祠堂这一特定场所进行的祭祀活动。

  2. 与“庙”“寺”的差异

    • 庙:多供奉神明或帝王将相(如孔庙、关帝庙)。
    • 祠:侧重祖先或名人纪念(如武侯祠),更具家族属性。
    • 寺:原为官署,后指佛教场所(如少林寺)。

四、文化意义

祭祠是中华传统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凝聚家族、传承伦理的作用。例如,明清时期民间盛行建祠,通过祭祀活动强化“敬祖睦族”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文献,或查阅地方县志中关于宗祠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祭祠的意思

祭祠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祭祀神灵的场所或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仪式,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

拆分部首和笔画

祭祠由两个部首组成:示部和土部。示部表示动作或行为,土部表示与土地有关。

祭祠的总笔画数为14画。

来源和繁体

祭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该字最早意为“祭祀之地”,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祭祀活动的场所。

在繁体字中,祭祠的写法为「祭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祭祠在古时候的写法为「祫祀」,示部下有两个又字旁,土部下有两个士字旁。

例句

1. 他们每年都会在家附近的祭祠中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2. 这座祭祠被认为是当地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3. 那位老人一直担任着祭祠中的重要角色。

组词

祭祠的相关词语:

1. 祭拜:表示向神灵表示敬意和祈求。

2. 祭品:表示用来献给神灵的物品。

3. 祭奠:表示为已故的人或动物举行追悼仪式。

近义词和反义词

祭祠的近义词:神庙、神殿。

祭祠的反义词:凡人世界、尘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