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百夫长的意思、百夫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百夫长的解释

旧时统率百人的小头目。《书·牧誓》:“千夫长,百夫长。” 孔 传:“师帅卒帅。” 孔颖达 疏:“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 唐 杨炯 《从军行》:“寧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又患山路险远,盗贼出没,为行者病,相地置镇,每镇设土酋吏一人,百夫长一人,往来者或遭劫掠,则罪及之。” 端木蕻良 《被撞破了的脸孔》:“对于这张脸孔我是熟悉的,我看过有多少奴隶总管,屠夫们,绅士,百夫长,头目……有着这同一的脸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百夫长"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释义 该词由"百"(数量单位)与"夫长"(统领者)构成,字面义为"百人队伍的统帅"。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称谓最早见于《尚书·牧誓》记载的周代军制:"千夫长,百夫长",属于基层军官建制。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明确其职能为"统百人之帅"。

二、职能演变

  1. 周代军制:作为"师-旅-卒-两-伍"五级编制中的"卒"级单位指挥官,辖属25辆战车及百名甲士(《中国古代军制史》)。
  2. 秦汉转型:随着步兵方阵发展,演变为独立编制的百人队指挥官,配备特定兵符作为信物(《睡虎地秦简·军爵律》)。
  3. 文化互鉴:与古罗马"Centurion"军职形成跨文明对照,两者均承担战术执行与纪律维护职能(《比较军事史研究》1998年刊)。

三、文学意象 在《诗经·秦风·无衣》等典籍中,该词衍生出"勇武精神"的象征意义。唐代边塞诗派更将其塑造为"忠勇报国"的文化符号,如岑参《轮台歌》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的描写,生动展现其戍边形象。

网络扩展解释

“百夫长”是古代军事体系中的一种军职,其含义和职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及地区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百夫长指统率约百人队伍的军官,属于军队中的基层指挥官。该职位在中国西周至明代、古罗马、蒙古等文明中均有出现,但具体职责和地位存在差异。

二、历史演变与职能

  1. 中国古代

    • 西周时期:作为低级武职,直属上级为千夫长,统率百人左右的士兵(《书·牧誓》记载)。
    • 明代:改称“百户”,隶属千户所,负责地方卫所军事管理。
    • 金朝:称“谋克勃极烈”,属于中级军官。
  2. 古罗马军队

    • 职能:指挥百人队(Centuria),负责训练、纪律及作战指挥。高级百夫长可统领步兵大队(约600人)或担任军团参谋。
    • 地位:职业军官体系的核心,通过战功晋升,在军团中享有较高威望。

三、对比与类比

四、文化影响

唐代诗人杨炯在《从军行》中写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反映该职位在文人心中象征尚武精神。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具体编制或晋升制度,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军事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癐癐爱怜坂险别识碧罗天布衣黔首灿然一新蝉组赤体鍉鍼东土六祖恶祷发孚丰韵贡布公名蒿焄横突化钧回软交易校准解韨谨悫酒博士九方臯狂憨乐都历历可数龙鵄蛮服猫食目把目录瓯楼辟居平晓气缸请便清优日烟骚达子蛇甲神心时霖收禽束脯枢近四溢搪塞檀林讨脸氽子万虑物事嫌鄙贤操相父校梓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