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宫中膳房所用之柴,其柴四尺许,两端刻两口,以绳缚之,故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 隆德 等殿修建斋醮焚化之际用杨木长柴,宫中膳房用马口柴,内官关领则片柴也。”
“马口柴”是明代宫廷中膳房使用的一种特殊木柴,其名称和形制均有独特来源:
定义与形制
马口柴指长度为四尺(约1.3米)的木柴,两端刻有凹口,便于用绳索捆扎固定。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方便运输和统一管理。
用途与背景
据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记载,马口柴专供宫中膳房使用,而其他场所(如隆德殿等)则使用“杨木长柴”或“片柴”。这种区分体现了明代宫廷对燃料的等级化管理。
词源考据
“马口”可能源于两端刻口的形状,类似马嘴的咬合结构,但具体命名缘由尚无定论。需注意,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马口”另指尿道口,与此处含义无关。
该词是明代宫廷生活的特殊产物,反映了古代物资管理制度,现代语境中已不再使用。
马口柴(mǎ kǒu chái)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三个字组成。下面将对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进行介绍。
马(马儿毛)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它的部首为马。它由3个笔画组成。
口(口字旁)也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它的部首为口。它由3个笔画组成。
柴(木字旁)是一个形声字,它的部首为木。它由9个笔画组成。
马口柴一词来源于古代对农耕工具和燃料的称呼。马指的是马匹,口指的是口袋,柴指的是柴火。这个词语形象地表达了用马匹运输柴火的意义。
马口柴的繁体字为馬口柴。
古时候马口柴的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1. 他骑着马匹运送马口柴到村庄。
2. 冬天里,柴火的热量让人暖和起来。
马匹、马鞍、马车、柴火、柴草、柴窑
柴烧、柴禾、柴料、马口糖
汽车、电火、电饭煲、电饭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