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檀越的意思、檀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檀越的解释

梵语音译。施主。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二:“ 晋 大司马 桓温 ,字 元子 ,末年忽有一比邱尼,失其名,来自远方,投 温 为檀越。”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及至就讲,乃得七十檀越,设供果,食皆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诸方檀越,不论城郭与村坊,一齐齐随喜道场来,罢铺收行。”《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檀越,你是谁家子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发薪”》:“只要有银钱在手里经过,即使并非檀越的布施,人是也总爱逞逞威风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檀越(tán yuè)是汉语中源自佛教文化的特殊称谓,其核心含义指施主,即向寺庙、僧侣布施财物或提供供养的信众。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文化内涵及现代使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檀越”为佛教用语,特指施舍财物给僧寺或僧人的世俗信众。其读音为“tán yuè”,属名词性称谓,常见于汉传佛教文献及古汉语语境。


二、词源与构词解析

  1. “檀”的来源

    源自梵语“dāna”(दान),意为“布施、施舍”。汉译时取“檀”字表音,如《翻译名义集》载:“檀那,秦言布施。”

  2. “越”的含义

    汉语中“越”有“超越、度化”之意,引申指通过布施超越悭贪之念,或因施舍而度越生死苦海。

    故“檀越”即“行布施而超越世俗之人”,强调施主通过供养积累功德、脱离烦恼的宗教意义。


三、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1. 僧俗关系的象征

    在佛教传统中,“檀越”与“沙门”(僧人)构成互助关系:檀越供养衣食物资,僧人则为檀越祈福说法,助其修善积福。

  2. 社会功能的延伸

    历史上,檀越常是寺院的重要支持者,如捐赠田产、修建佛殿等。例如敦煌文书中的《施舍疏》多次提及“檀越”资助佛事。

  3. 文学与口语中的使用
    • 古典文献:如《聊斋志异·画壁》中“老僧说法,聚听者檀越也”。
    • 现代语境:多见于佛教场所、学术文本或仿古表达,如寺庙碑刻题名“檀越某某”。

四、现代释义与权威参考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
  3. 《佛教汉语词汇系统的结构及形成》(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论文)

(注:因部分古籍无公开数字链接,来源仅标注文献名称,确保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檀越”是佛教术语,源自梵文“Dānapati”(दानपति),音译为“檀那钵底”或“檀越”,意为“施主”,指以财物、饮食等供养僧众或寺院的在家信徒。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含义

  1. 梵语解析
    “檀”对应梵语“dāna”,意为“布施”;“越”为汉语补充,寓意“通过布施善行超越生死苦海”。因此,“檀越”一词蕴含“以布施积累功德,解脱轮回”的宗教意义。

  2. 核心定义
    檀越指为佛教提供物质支持的在家信徒,包括施舍衣食、资助法会、修建寺庙等。例如,《大智度论》提到,檀越需具备“信心、福田(积累福报的机会)、财物”三个条件,通过布施破除悭贪之心。

二、佛教中的意义

  1. 功德与福报
    佛陀曾开示,成为檀越可获五种福报:延长寿命(施命)、相貌庄严(施色)、身心安稳(施安)、体魄强健(施力)、辩才无碍(施辩)。

  2. 与其他称谓的区别

    • 施主:侧重物质供养,如衣食或法会资金。
    • 斋主:特指供养寺院斋食的信众。
    • 檀越:强调对佛教文化的贡献(如建寺、塑像),用法更文雅。

三、历史与文献用例

  1. 古代文献记载

    • 晋代陶潜《搜神后记》记载桓温接纳比丘尼为檀越。
    • 《儒林外史》中用“小檀越”尊称勤奋读书的年轻人。
  2. 文化延伸
    檀越关系(供施关系)体现了僧俗互助的传统,僧侣为檀越祈福,檀越为僧团提供生存基础。

四、现代用法

现代佛教仍沿用“檀越”尊称在家信徒,尤其在正式场合或强调文化贡献时使用。例如,寺庙碑刻中常见“檀越名录”记录捐助者。

总结

“檀越”是佛教对施主的尊称,融合了梵汉文化,强调通过布施积累福报、超越苦难。其内涵从物质供养延伸到文化贡献,体现了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

别人正在浏览...

败陷豹字牌本末冰鳞蔽隐鸧鷄草茅阐发穿连裆裤粗缪电灌琱栏跌蹉东壁恩威并重翻筋斗负德辜恩隔山买老牛故恶归正首邱嗐声跺脚黑管河同水密忽板笺书骄行击溃战疚心疾首酒有别肠激作良实廪牺令留戍厘务懞直鸣皋溟滓摩托车运动挠腮撧耳品貌丕丕谴却敲冰玉屑綦溪渠帅戎亭涩剌剌赏钿山峁时韵数来宝司驾松茂素瓷谈书讨话痛嫉委知蚊香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