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有用牛力拉船装置的土坝。《南齐书·顾宪之传》:“寻始立牛埭之意,非苟逼僦以纳税也。当以风涛迅险,人力不捷,屡致胶溺,济急利物耳。”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 浙 中诸堰,以牛车舟而过,《顾宪之传》云‘始立牛埭’……堰,始於此。”
“牛埭”是一个古代水利或运输设施相关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牛埭(niú dài)指设有用牛力拉船装置的土坝,主要用于帮助船只通过水流湍急或落差较大的河段。其原理是通过牛力牵引船只翻越堰坝,以解决人力不足或自然条件险阻的问题。
需注意与“牛具”(耕牛和农具)、“牛领”(牛的脖子)等词区分,牛埭特指水利设施,而非农业工具或牛的身体部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南齐书》或宋代朱翌的《猗觉寮杂记》。
牛埭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包含"牛"和"埭"两个部分。其中,"牛"是指一种哺乳动物,是家畜中的一种;"埭"是指修筑围堤、堤坝的动作或者指代围堤、堤坝本身。
"牛"的部首是"牛",它是由4个笔画组成;"埭"的部首是"土",它是由3个笔画组成。
牛埭这个词源于中国南方方言中,最早出现在浙江、江苏一带。在繁体中,"埭"的字形为"壞"。
在古代汉字中,"埭"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为"堆"。
1. 农民修筑了一段牛埭,有效防止了洪水的侵袭。
2. 这片田地被围绕着一道牛埭,形成了一个人工水利体系。
组词"子"的围墙、"砌"的堤坝、"修"牛埭。
类似义词有"围堤"、"堤坝"。
相反义词有"破堤"、"溃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