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瞀儒的意思、瞀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瞀儒的解释

愚昧无知的儒生。 清 方苞 《书李习之<平赋书>后》:“自 唐 以后,无取而施用者,而瞀儒耳食,犹嚾嚾焉以为经世之良图,岂不甚蔽矣哉!”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瞀儒序《诗》,以断章为初指,以讽諫为本义,以歌者为作者,史不能宣而明。”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至於儕偶相呼,今昔无爽,助词发语之声,世俗瞀儒,疑为异古。”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瞀儒”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愚昧无知的儒生,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综合文献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瞀”意为昏聩、愚昧,“儒”指儒生或学者,合称“瞀儒”即指学识浅薄、思想迂腐的读书人。该词多用于批评那些固守陈规、缺乏真知灼见的人。

  2. 文献出处

    • 最早见于《荀子·非十二子》:“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此处形容儒生盲目附和世俗之见而不自知。
    • 清代方苞、龚自珍等学者沿用此词,如方苞批评“瞀儒耳食,犹嚾嚾焉以为经世之良图”,强调其脱离实际的空谈特性。
  3. 历史背景
    结合“儒”的起源,早期儒者因职业地位低微,性格偏于柔弱保守,可能为“瞀儒”一词的贬义提供了社会基础,但具体语境中更侧重对迂腐学风的批判。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学术或思想讨论中,如章炳麟在文论中以“瞀儒”指代不通经史真义的学者,体现对僵化学术态度的否定。

  5. 近义与辨析
    类似词汇如“腐儒”“陋儒”,均含贬义,但“瞀儒”更强调认知层面的蒙昧,而非单纯学识不足。

如需进一步了解“儒”的演变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荀子》及清代考据学派相关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二

「瞀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瞀儒》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它有着渊源深远的文化内涵。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特点的,一般指一个人追求虚名虚利,只注重表面的知识学问,而缺乏真正的学术修养和思考能力。瞀儒们通常只看重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和道德的追求。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字形结构分析,可以将「瞀儒」拆分为两个部分:「目」和「孚」。其中,「目」(mù)是汉字的部首之一,表示与视觉有关的事物。而「孚」(fú)则表示信任、宽容。瞀儒中的「儒」(rú)则是一个单独的字词,指的是儒家学派,强调人德修养,追求道德和人格的完善。

来源和繁体

「瞀儒」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书·王莽传》的记载,描述了王莽时期修学敛修、追求名誉地位而缺乏真正修养的学者。这个词在汉代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在后来延续流传。在繁体字中,「瞀儒」的「孚」字被改为「信」。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汉字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根据古籍记载,「目」字的原始形态为一个孤立的眼睛,「孚」字的原始形态则为象征信任的手的形状。而「儒」字最初由「老」和「直」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年老对道德持守的坚定。

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例句:他虽然读过很多书籍,但却只是一个瞀儒,缺乏真正的学识修养。

组词:瞀儒论、瞀儒气、瞀儒粮

近义词:浮薄、庸俗、愚昧

反义词:真学、真儒、真君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