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的征敛。《旧唐书·狄仁杰传》:“里陌动有经坊,闤闠亦立精舍。化诱倍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须,严於制敕。”
“官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官征(拼音:guān zhēng,注音:ㄍㄨㄢ ㄓㄥ)指官府的征敛,即古代官府向民众征收的税赋或财物。该词源自《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提到:“化诱倍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须,严於制敕”,此处“官徵”即强调官府征敛的强制性。
语境应用
多用于描述古代行政制度中的税收或劳役制度,例如《旧唐书》中提到的场景,反映了官府对民间资源的集中征用。
字形与读音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中。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或《旧唐书》原文。
官征是一个常用词汇,它有着多重含义。它可以指官府征收税收的行为,也可以指官府征发兵员的行动。
官征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它的左边是宀(宝盖),右边是彳(行走的脚)。它由16个笔画组成。
官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它在古代的写法为「官徵」,其中的「徵」是指「征」的繁体字。征字原本是用来指选拔、抓捕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征收、征发的含义。
官征的繁体字为「官徵」。
在古代,官征这个词的写法与现在的略有不同。古代的写法为「官徵」,其中的「徵」与现在的「征」有所不同。
1. 官府正在官征地方居民的财物,以筹措战争经费。
2. 朝廷官府征发大批士兵,准备迎战敌军。
官员、官府、官场、征税、征兵、征收
征集、募集、招募
免征、退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