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点经费。 宋 惠演 《正定府龙兴寺铸铜像记》:“奄有封略不过千里,所调租庸不丰边备。校贯屡空於军实,筭口莫济於时须。”
“校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ào guàn(注音:ㄒㄧㄠˋ ㄍㄨㄢˋ),其核心含义是核点经费,即核查、清点财政开支或物资。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根据和,“校贯”指对经费或物资进行核对、清点,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宋代惠演《正定府龙兴寺铸铜像记》提到:“校贯屡空於军实”,意为反复核查军需物资后发现匮乏。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财政或军事管理语境,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例如描述核查军备、赋税等场景。
注意差异
部分来源(如)提到“校正文章”的含义,但这一解释未见于权威词典或文献,可能为误传。
“校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含义为“核点经费”,而非现代常见的“校正”或“学校”相关用法。
校贯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校”和“贯”两个字组成。
校字的部首是木,有6画;贯字的部首是贝,有6画。
校贯在古代指的是考官、监考官,主要负责监督考试情况和防止作弊。
繁体字为「校貫」。
古代汉字中,“校”字的写法较为繁复,有时候会写成“校”。而“贯”字在古时有时写成“貫”。
他担任了一次校贯的职务,严守考场纪律。
校长、校园、贯注、贯彻等。
检查员、考官、监考官等。
考生、受考者、考试人员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