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畲民的意思、畲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畲民的解释

亦作“畲民”。 畬 族古称。因从事畬耕(即刀耕火种),故名。古时分布在今 闽 、 粤 、 赣 、 浙 四省的山区。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闽蛮互称》:“窃思今之 连江 、 罗源 及 顺昌 诸邑山谷间,有一种村氓,男女皆椎鲁,力作务农,数姓自相婚姻,谓之 畲 民,字也作佘。”参见“ 畬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畲民”是汉语中对中国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称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畲”字原指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后演化为对这一族群的专称。畲民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等东南丘陵地区,历史上以山地农耕和狩猎为生,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但现代普遍使用汉语客家方言。

在民族学研究中,畲民保持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如以凤凰为图腾的服饰纹样、三月三乌饭节等岁时习俗,以及通过《高皇歌》等史诗传承族群历史记忆。值得注意的是,“畲民”与“客家人”在文化交融中形成共生关系,但畲民始终保持着以盘、蓝、雷、钟四大姓为核心的宗族体系。

当代民族政策规范使用“畲族”作为正式名称,但学术研究中仍沿用“畲民”强调其传统文化特质。根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东南少数民族发展报告》,畲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存着古代畲语词汇,这为研究古汉语方言演变提供了活态样本。

网络扩展解释

畲民是畲族的古称,指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名称与生产方式、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源与含义
    “畲民”一词源于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方式(即“畬耕”),因早期畲族先民多采用这种原始农业技术而得名。古时多写作“輋民”或“佘民”。

  2. 历史与分布
    畲族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闽、粤、赣、浙四省交界的山区()。宋元至明清时期,因战乱和迁徙,逐渐扩散至福建东部、浙江南部及安徽等地,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3. 民族自称与文化

    •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源于其长期迁徙、依山而居的历史()。
    • 语言属汉藏语系,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部分方言接近客家话()。
    • 文化以盘瓠传说、祖先崇拜为核心,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具有重要地位()。
  4. 现代概况
    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74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等省,设立有景宁畲族自治县等行政区()。

“畲民”不仅是一个历史称谓,更承载了畲族独特的农耕文化、迁徙历程和民族认同。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服饰、艺术等细节,可参考来源中的民族文化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悲谢傅辨裁边墩甂瓴表旌标序猜度叱斥驰辉出军刺字斗鬨斗阋费害分福凤凰在笯封穴佛顶菊赋里干管革履广汉羌黑亮皇爷歡门简选稽故金刚骨尽人皆知廑身军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阔少爷老坡乐方林熙蔺相如飀飀默会抹眉小索内人懦熟女华赔赃乾闼情致缺月山籁手电筒烁金私怨逃灾避难田蚕橐皋伟迹瘟头瘟脑忤怨衔芦咸英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