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绿营兵的意思、绿营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绿营兵的解释

清代由汉人组成的政府军队。汉兵用绿旗,故称,又称绿旗兵。分马兵、步兵、水师。兵额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时有增减。至清末裁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绿营兵是清代国家常备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八旗兵共同构成清朝的主要军事体系。其名称及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如下:

一、 字义解析

  1. 绿:指代绿旗(青旗)。清代以八种颜色的旗帜区分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而汉兵则使用绿旗作为标志色,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此“绿”非指颜色本身,而是特定军事编制的符号象征。
  2. 营:指军队的编制单位。绿营兵按标、协、营、汛四级建制,“营”是其核心作战单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军官统领。
  3. 兵:指士兵、军队。合称“绿营兵”,即使用绿旗、按营制组建的汉人军队。

二、 词义详解

绿营兵特指清朝入关后,由归附的明朝军队及招募的汉人组成的正规军。其核心含义包含:

  1. 组建背景:清初为弥补八旗兵力不足并有效控制广袤疆域,于顺治年间(1644-1661)开始系统组建。
  2. 主要职能:
    • 驻防全国各省要地,维护地方治安与秩序。
    • 承担戍守、差役(如押运、缉捕)、征战等任务,是清廷维持统治的核心力量。
    • 与驻防要冲的八旗兵形成“八旗驻防,绿营镇戍”的互补格局。
  3. 组织特点:
    • 兵籍世袭,但非如八旗般严格,可招募补充。
    • 兵额庞大(鼎盛时约60万人),分散驻扎于全国州县汛塘,构成密集的军事控制网络。
    • 军饷微薄,常需自谋生计,导致训练废弛、战斗力下降。
  4. 历史地位:作为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国防主力,在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叛乱等重大战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至嘉庆、道光朝后,因腐败和装备落后,战斗力锐减,逐渐被勇营(如湘军、淮军)取代。

三、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释义基础)
  2. 罗尔纲. 《绿营兵志》. 中华书局, 1984. (制度与职能研究)
  3. 戴逸主编. 《清史》. 人民出版社, 2020. (历史背景与沿革)
  4.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军事地位与作用概述)

网络扩展解释

绿营兵是清朝时期由汉人组成的国家常备军,因使用绿色旗帜且以“营”为基本编制单位而得名,又称绿旗兵。其发展与演变贯穿清朝历史,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起源与组成

  1. 组建背景
    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力不足,为巩固统治,顺治初年收编明朝降军及其他汉人武装,参照明军旧制组建绿营。

    • 初期部分降军被编入汉军八旗,后因规模扩大,独立成军。
  2. 兵员制度
    采用世兵制,士兵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咸丰前总兵力约60万,是八旗兵的三至四倍。


二、组织结构与职能

  1. 编制体系
    分标、协、营、汛四级,最高为“标”(如督标、提标),下设协(副将统领)、营(参将等统领)、汛(千总等统领)。

    • 兵种包括步兵、马兵、水师,驻防全国各省及京师。
  2. 管理机制
    将领由兵部直接统辖,士兵与将领分离,防止拥兵自重。乾隆后逐渐由旗人担任中高级军官,形成“汉兵旗官”结构。


三、历史作用与演变

  1. 军事贡献

    • 清前期:在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乾隆边疆战争中发挥主力作用。
    • 清中期:八旗腐化后,绿营成为国防核心力量。
  2. 衰落与裁汰

    • 腐败问题:嘉庆后营务废弛,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已显颓势。
    • 近代转型:同治至光绪年间被裁撤,部分改为巡防营;清末新军兴起后彻底消亡。

四、与八旗的对比

对比项 绿营兵 八旗兵
组成 汉人为主 满、蒙、汉八旗
地位 辅助→主力→边缘化 特权阶级,但后期战斗力低下
职能 驻防地方、参与战争 守卫京师、监控绿营
待遇 军饷常拖欠,地位较低 享有优厚俸禄与土地

绿营兵是清朝维系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其兴衰反映了清廷对汉人武装的依赖与控制策略。尽管后期因腐败被淘汰,但其制度设计(如分权管理)对清代军事体系影响深远。若需进一步了解组织结构或具体战役中的角色,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音鼇丘白梨襃重惨澹残卷茶具重印穿石节到盆钱电子干扰诋攻东坦断章取义杜门不出跺泥罚蔽符传割股疗亲贡土工业电视鬼随邪皓侈闳重侯龟骅驹毁绝虎戟检幅绛驺角帽罽宾今语沮愤军产均匀栗暴立候沥觞龙步恼忿忿逆徒女家凭栏寝饿清心少欲三性山水窟生术湿奥适嗣失心塾师四京肃服藤牌铁絚先农坛纤完小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