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绿营兵的意思、绿营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绿营兵的解释

清代由汉人组成的政府军队。汉兵用绿旗,故称,又称绿旗兵。分马兵、步兵、水师。兵额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时有增减。至清末裁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绿营兵是清朝时期由汉人组成的国家常备军,因使用绿色旗帜且以“营”为基本编制单位而得名,又称绿旗兵。其发展与演变贯穿清朝历史,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起源与组成

  1. 组建背景
    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力不足,为巩固统治,顺治初年收编明朝降军及其他汉人武装,参照明军旧制组建绿营。

    • 初期部分降军被编入汉军八旗,后因规模扩大,独立成军。
  2. 兵员制度
    采用世兵制,士兵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咸丰前总兵力约60万,是八旗兵的三至四倍。


二、组织结构与职能

  1. 编制体系
    分标、协、营、汛四级,最高为“标”(如督标、提标),下设协(副将统领)、营(参将等统领)、汛(千总等统领)。

    • 兵种包括步兵、马兵、水师,驻防全国各省及京师。
  2. 管理机制
    将领由兵部直接统辖,士兵与将领分离,防止拥兵自重。乾隆后逐渐由旗人担任中高级军官,形成“汉兵旗官”结构。


三、历史作用与演变

  1. 军事贡献

    • 清前期:在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乾隆边疆战争中发挥主力作用。
    • 清中期:八旗腐化后,绿营成为国防核心力量。
  2. 衰落与裁汰

    • 腐败问题:嘉庆后营务废弛,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已显颓势。
    • 近代转型:同治至光绪年间被裁撤,部分改为巡防营;清末新军兴起后彻底消亡。

四、与八旗的对比

对比项 绿营兵 八旗兵
组成 汉人为主 满、蒙、汉八旗
地位 辅助→主力→边缘化 特权阶级,但后期战斗力低下
职能 驻防地方、参与战争 守卫京师、监控绿营
待遇 军饷常拖欠,地位较低 享有优厚俸禄与土地

绿营兵是清朝维系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其兴衰反映了清廷对汉人武装的依赖与控制策略。尽管后期因腐败被淘汰,但其制度设计(如分权管理)对清代军事体系影响深远。若需进一步了解组织结构或具体战役中的角色,可参考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绿营兵

绿营兵,是指清朝时期由汉军组成的军队。

拆分部首和笔画:绿(草字头,二画)+ 营(艹字底,七画)+ 兵(人字旁,七画),共计16画。

来源:绿营兵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末年,指的是清军************时的军队。后来,清朝建立后,绿营兵成为清朝军事组织的一部分,主要由汉族组成,负责维护国家边疆安全。

繁体:綠營兵。

古时候汉字写法:綠(青字头,六画)+ 營(火字旁,十二画)。

例句:清朝时期,绿营兵是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组词:绿营、兵。

近义词:绿旗军。

反义词:蓝营兵。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