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残卷的意思、残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残卷的解释

(1).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 唐 方干 《许员外新阳别业》诗:“若因萤火终残卷,便把渔歌送几杯。”

(2).残缺不全的书。多指残缺的写卷、文稿。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有残卷从 敦煌 千佛洞 得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残卷指古代书籍中残缺不全的卷册,特指因年代久远、保存不善或战乱毁损而缺失部分内容的文献卷轴。作为古籍文献学的核心概念,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文献学定义

残卷指未完整保存的书籍卷轴,通常缺失首尾、中间章节或关键内容。古代文献以卷轴为载体,历经自然侵蚀或人为破坏后,遗留的片段即称“残卷”。例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六朝至唐代写本,多为残卷形态,如《金刚经》残卷(现存大英图书馆)。

权威依据:《汉语大词典》定义“残卷”为“残缺不全的书卷”,强调其物质载体的破损性(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二、历史演变与载体特征

  1. 载体关联性

    卷轴制盛行于汉唐,以绢帛、竹简或纸张为材,“残卷”特指此类装帧形式的残缺文献。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残卷,因腐蚀仅存局部文字。

    学术支持:《中国古籍版本学》(曹之,武汉大学出版社)指出残卷是考证文本流变的关键实物证据。

  2. 与“断简”的区分

    “断简”侧重单枚简牍的残缺,而“残卷”强调整卷的连续性缺失。如清华简《系年》含多枚断简,而敦煌遗书《文选》残卷则保留部分粘连卷册。


三、文化价值与研究意义

残卷虽残缺,却是文本校勘与历史复原的重要依据:


四、现代应用场景

当代学术语境中,“残卷”延伸指代:

  1. 考古报告术语:如“战国楚简残卷”描述竹简编绳朽断后的散乱状态。
  2. 数字化修复: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通过缀合残卷实现文本再生。

核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敦煌吐鲁番文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
  3. 《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杜伟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www.nlc.cn

网络扩展解释

“残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án juàn,其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

  1. 字面含义
    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或未完成阅读的章节。例如唐代方干在诗句“若因萤火终残卷”中,用“残卷”描述未读完的书卷。

  2. 引申含义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稿或书画作品,尤其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物。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即指考古发现的残缺写卷。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词典定义及文学作品用例,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相关古籍或学术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熬肉奔女标线缠绕茎粗制滥造呆木头达智洞同讹势伏质管窥之说钴镆阖辟鸿朴蝗孽彗茀挟藏缴驳嚼口娇姝即位渴尘万斛可人风味跨辗两当铠廖廓丽春院螺鬟烟发履机乘变麻捣媚眼门衞墨妙亭末议奶罩飘茵随混亲类却鼠刀曲念染网认贼为子入学缮营生产合作社省侍沈儁设佩束手待死松墨随包天赦条宪恌易铜齐吞声饮恨枉语无霸武冲下层宪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