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毁坏,断绝。《庄子·胠箧》:“毁絶鉤绳而弃规矩,攦 工倕 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毁绝"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毁"和"绝"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侧重于彻底毁灭、完全灭绝。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用法分析:
《汉语大词典》释义:
毁绝:毁灭断绝;彻底毁灭。
- 引证示例: 《汉书·武帝纪》:"朕闻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呼,何施而臻此与!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毁绝",但语境体现了对破坏自然秩序的反衬,后世注疏常以"毁绝"形容彻底的破坏。)
-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用例: "战火毁绝了千年古城,文明遗迹荡然无存。"(强调彻底毁灭)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毁绝:彻底毁灭;灭绝。
- 示例: "过度砍伐导致森林毁绝,生态失衡。"(突出自然资源的完全消失)
-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物种毁绝"(强调永久消失) vs "建筑毁灭"(可能重建)。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后世评述秦"焚书"为"毁绝先王典籍")
- 解析:此处"毁绝"指系统性、强制性的文化清除,体现官方意志下的彻底破坏。
- 来源:《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论衡·佚文篇》:
"秦始皇……燔烧诗书,坑杀儒士,……殄灭先王典籍,法令滋彰。"(王充以"殄灭"近义表述"毁绝")
- 来源:《论衡校释》(中华书局)[^]
"湿地开发若不加以节制,将导致生物栖息地毁绝。"(《中国环境报》)
"传统技艺面临毁绝风险,亟需数字化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解读)
"战争对文化遗产的毁绝是人类共同损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1959.
[^]: 黄晖. 《论衡校释》. 中华书局, 1990.
“毁绝”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毁绝”是一个具有哲学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毁坏并断绝”,既有具体的物理破坏,也包含抽象的理念否定。若需进一步了解《庄子》原文的完整背景,可参考古籍或权威注释版本。
白癜风百堵皆作白朴悲辛秉志鉢吒长蛇钞击程能撦冶迟懦冲量愁惧村市大快人心丹曦盗边帝宫非虑蜂拥蚁屯稿鞂鳏旷官叙贺黄梅化学键家家见临秸鞠径行直遂口谀馈运苦克蜡祠劳动羸老楞伽瓶辽衽龙战鱼骇乱烽罗马教廷末衖弄精魂毗邻纰漏青油却敌叡典入口散台撒嘴伤刻沙篆通日土层推梨让枣惟兮吴京兀兀穷年缃缣械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