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符传的意思、符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符传的解释

(1).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墨子·号令》:“诸城门若亭,谨候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廷言,请问其所使。” 孙诒让 间诂:“《周礼·司关》有‘节传’, 郑 注云:‘传,如今移过所文书。’《释名·释书契》云:‘过所或曰传。传,转也,转移所求执以为信也。’ 崔豹 《古今注》云:‘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信於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 岑仲勉 简注:“即护照或通行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以其受异气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私商货物经官府允准,给予符传,也得与外国人贸易。”

(2).指兵符。《后汉书·窦固传》:“明年,復出 玉门 击 西域 ,詔 耿秉 及骑都尉 刘张 皆去符传以属 固 。”《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符、传皆合之以为信。符,兵符也……此传盖亦行兵所用以为信,非度关所用之传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符传(fú chuán)是古代中国用于证明身份、传递命令或通过关隘的官方凭证,属于重要的行政与军事文书。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通行凭证

    指古代过关卡、驿站、城门时查验的官方证明文件,通常由竹木、金属或玉制成,刻有文字并剖分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查验时需合符方可通行。功能类似现代护照或通行证。

  2. 命令文书

    在军事或行政体系中,"符传"特指朝廷或上级机构下达的书面指令,如调兵遣将的兵符、派遣使节的文书等,具有法律效力。


二、功能与形制

  1. 材质与形制

    早期多为竹木简牍(如汉简中的"传信"),后发展出铜虎符、玉节等。重要符传会加盖官印,并注明持有人身份、事由及有效期。

    示例:汉代"张掖都尉棨信"(丝帛通行证)即为符传实物。

  2. 使用场景

    • 行政通关:官吏公务出行、物资运输需持"传"。
    • 军事调令:如战国虎符需与诏书配套使用。
    • 外交凭证:使者持节符代表国家行使职权。

三、历史演变

"符传"制度始于周代,秦汉时期规范化,唐代逐渐被"过所""公验"取代。其严格的管理体系体现了古代中央集权对人员流动的控制,也是早期身份认证制度的雏形。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帛研究》
  4.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文书展》

(注:因知识库限制未提供网页链接,以上文献可通过权威学术平台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符传”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古代出入门关的凭证

符传是古代符信的一种,主要用于出入城门或关隘的通行证明。根据《墨子·号令》记载,城门守卫需严格查验往来行人的符传,若发现可疑或缺失,需上报官府。其形制多为木制,长约五寸,上刻符信并加盖御史印章,类似后世的“过所文书”(通行证)。

2.指代兵符

符传也指调遣军队的兵符,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例如《搜神记》中提到符传与租税、赋役并列,说明其作为军政管理的重要工具。


补充信息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墨子》《周礼》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避实击虚垂耳底帐斗目断肠阏逢方头不律凡情翻移飞流短长分清高唱入云挂件过海和尚秏尽话篓子换符黄连树毁龀蒋经国简重既灌积涝纪录片鲸须计日以待倨悍句式科学社会主义略寝林逋陵谿霤垂麪豉灭除墨癖磨形炼性奴材女魃判冥判然佩玦掊聚啓才请风光穷凶极虐求灶头不如求灶尾缺月桑榆晚景珊瑚鈎盛旦省觐神似丝棼逃漏尾闾小卖协力同心戏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