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红色蜻蜓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蜻蛉,一曰蜻蝏……小而赤者曰赤卒,一名絳騶,一名赤衣使者,好集水上,亦名赤弁丈人。”
(2).穿红色戎装的导从骑士。《通典·职官六》:“ 宋 颜延之 为御史中丞, 何尚之 与书曰:‘絳騶清路,白简深劾。取之 仲容 ,或有亏耶。’” 唐 皎然 《南湖春泛》诗:“鏗鏘佩苍玉,躞蹀驱絳騶。”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前队儼成行,满路絳騶声唱。”
“绛驺”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一种体型较小、颜色偏红的蜻蜓品种,常见于水域环境。该释义最早见于晋代崔豹《古今注·鱼虫》的记载:“小而赤者曰赤卒,一名絳騶,一名赤衣使者。”
特指古代仪仗队中身着红色军服的护卫或前导骑兵,具有鲜明的礼仪功能。例如《通典·职官六》提到“絳騶清路,白简深劾”,描述了这类骑士在肃清道路时的场景。
需注意的是,提到的“宋代称犯人刺字”之说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建议以《古今注》《通典》等典籍记载为准。
绛驺(jiàng zōu)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古代织物的一种颜色,也指织物颜色的鲜艳和美丽。
绛(jìang)的部首是织,笔画数为8。
驺(zōu)的部首是马,笔画数为7。
绛驺是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合而成。
在繁体中,绛驺的写法为「絳驺」。
在古代,绛驺的写法是「糨驺」。
他穿着一件绛驺色的袍子,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绛纱、绛绸、绛丝、绛色、绛缎等。
赤色、红色、朱色等。
素色、黑色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