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旷废职守;不称积。 宋 王安石 《陈奇太子中允致仕制》:“尔年尚强,而疾不至乎癏官。” 宋 王安石 《两府待罪表》:“内不能定国家之论,以协士民;外不能成疆埸之谋,以绥夷狄……癏官若此,即罪为宜。” 宋 司马光 《上太皇太后谢转正议大夫表》:“伏念臣自陪机政,无补圣猷,虽夙夜以自强,惟事功之匪立,每流年之是惜,加衰疾之所婴,敢以癏官,復当懋赏,是以歷陈故实,备述悃诚。”
“癏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其含义和用法主要见于宋代文献。以下是综合相关信息的解释:
癏官指旷废职守、不称职的官员,强调官员未能履行应尽职责的行为状态()。
与“赇官”(qiú guān,贪官)不同,“癏官”侧重失职行为而非贪腐()。
该词属古汉语冷僻词汇,现代语境中极少出现。如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背景,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进一步考证。
《癏官》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患有癞病的官吏”。癞病是指皮肤患有麻痹性麻风病、癞疮等疾病,因此癏官就是指患有这些皮肤疾病的官员。
癏官的部首是白,部首笔画数为5;它的右边部分是官,右边部分笔画数为9。
《癏官》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社会,官员地位尊贵,而癞病是一种严重的身体疾病,病人需要接受治疗和隔离,因此患有癞病的官员地位丧失,被迫离开官职。这就演变成了今天意义上的“癏官”。
《癏官》的繁体字写作「癩官」。
在古代汉字中,「癏」字的写法有些不同,它表示的是一种皮肤病,由几个字组成:「癳」、「瘵」、「癹」、「癩」,都是在字旁加上不同的部首来表示。
1. 那位原本是一名高级官员的癏官,因为疾病被迫下台。
2. 这个历史小说中的主角是一位善良而勇敢的癏官。
癏官的相关词语有:
1. 麻风病: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皮肤和神经系统。
2. 癞疮:又称麻风癞疮,是麻风病患者皮肤上的斑疹、结节及溃疡的一种症状。
患有癞病的官员还可以用以下近义词来表达:
1. 瘗官
2. 病瘿
3. 瘵吏
相对于癏官的词语是非患有癞病的官员,例如:
1. 健官
2. 健吏
3. 健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