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税收的一种。 唐 杜甫 《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帝念深分閫,军须远算緡。” 清 黄宗羲 《田制一》:“ 汉 之 武帝 ,度支不足,至於买爵、贷假、榷酤、算緡、盐铁之事无所不举。” 清 王式丹 《南中书事》诗:“ 孔仅 算緡原始旤(祸), 卢循 入海岂能军。”参见“ 算緡钱 ”。
算缗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核心是对商人、手工业者等群体征收财产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背景
算缗(suàn mín)始于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要求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等申报资产并按比例纳税。“缗”指成串的钱币,一缗为1000钱,税率根据资产类型调整。例如,商业资产每2000钱征税一算(120钱),手工业则减半。
征税对象与范围
政策覆盖广泛,包括车船所有者(如元光六年对商车征税)、商人存货、高利贷收入等。隐瞒或虚报资产者将面临严厉处罚。
配套政策“告缗”
为打击逃税,汉武帝推行“告缗”,鼓励民众揭发隐匿资产者。查实后,被举报者财产没收,举报者可获半数奖励。此政策由杨可主持,导致大量富商破产。
目的与影响
算缗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对外战争(如匈奴之战),同时削弱地方豪强经济势力。短期内充实国库,但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加剧社会矛盾。
公式示例
税率计算:若某商人资产为20万钱,则应纳税为
$$
frac{200,000}{2,000} times 120 = 12,000 text{钱}
$$
以上内容综合权威史料,如需完整历史细节可查阅相关文献来源。
《算缗》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重意思。它拆分为“算”和“缗”两个部分。
“算”字的部首是“竹”,共有10画,表示通过计算和推算得出结果。它是描述运算和计算的动作,也可以作为动词或名词使用。
“缗”字的部首是“纟”(即“糸”),共有9画,是指计算机打印纸的纸边。在古代文献中,它常用来作为单位,表示长度、数量等。
“算缗”的来源与文献记载不明。它并不是常见的汉字,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但在某些文献或古代书籍中,可能会出现这个词。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汉字一般都是简化字,而不是繁体字。因此,我们很少见到“算缗”的繁体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虽然无法确切确定“算缗”在古代的写法,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代字体和书法来了解汉字的演变。
以下是一个用“算缗”这个词造句的例子:
他用心计算,终于将这道数学题算缗了。
除了“算缗”,还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语,例如:“计算”、“算术”等。
“计算”是“算缗”的近义词,用以描述根据一定的规则或方法得出结果的过程。
反义词与“算缗”相关的词汇并不常见,我们很难找到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