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税收的一种。 唐 杜甫 《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帝念深分閫,军须远算緡。” 清 黄宗羲 《田制一》:“ 汉 之 武帝 ,度支不足,至於买爵、贷假、榷酤、算緡、盐铁之事无所不举。” 清 王式丹 《南中书事》诗:“ 孔仅 算緡原始旤(祸), 卢循 入海岂能军。”参见“ 算緡钱 ”。
算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财税制度,起源于西汉时期,主要用于征收商业税和财产税。该词由“算”与“缗”二字构成:“算”指计算单位,一算为一百二十钱;“缗”为串钱的绳子,后引申为货币计量单位,一缗即一千文钱。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为应对边疆战事和财政危机,于公元前119年颁布“算缗令”,要求商人、手工业者等主动申报财产并缴纳相应税款。商人需按交易额每二缗缴纳一算(6%税率),手工业者每四缗缴纳一算(3%税率)。未如实申报者将没收财产并充军戍边。
这一政策通过《汉书·食货志》得到进一步细化,规定“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其本质是以强制征税手段抑制民间资本膨胀,同时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但因执行过程中存在官吏苛责、富商逃税等问题,最终加剧了社会矛盾,至西汉后期逐渐废止。
从语言学角度,《说文解字》释“缗”为“钓鱼缴也”,本义为钓鱼线,后借指成串的铜钱。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强调:“缗谓钱贯也”,印证了该词作为货币计量单位的演变过程。
算缗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核心是对商人、手工业者等群体征收财产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背景
算缗(suàn mín)始于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要求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等申报资产并按比例纳税。“缗”指成串的钱币,一缗为1000钱,税率根据资产类型调整。例如,商业资产每2000钱征税一算(120钱),手工业则减半。
征税对象与范围
政策覆盖广泛,包括车船所有者(如元光六年对商车征税)、商人存货、高利贷收入等。隐瞒或虚报资产者将面临严厉处罚。
配套政策“告缗”
为打击逃税,汉武帝推行“告缗”,鼓励民众揭发隐匿资产者。查实后,被举报者财产没收,举报者可获半数奖励。此政策由杨可主持,导致大量富商破产。
目的与影响
算缗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对外战争(如匈奴之战),同时削弱地方豪强经济势力。短期内充实国库,但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加剧社会矛盾。
公式示例
税率计算:若某商人资产为20万钱,则应纳税为
$$
frac{200,000}{2,000} times 120 = 12,000 text{钱}
$$
以上内容综合权威史料,如需完整历史细节可查阅相关文献来源。
白身人邦土半死不活绷藉边地避殿损膳步漏不作兴产翁冲喜稻香导驺底物都辖方割封还鵩赋高抗公酒孤迈滚单寒啬哗扣幻泡昏官活死人奬厉挢掇揭破击鼓鸣金激裂旌忠矜倨军职科目记濂溪立春丽佳緑醽毛渠木栅母题男子气概咆怒七慌八乱气貌荣任色度诗篇收赡守祧戍边疏封説得拢叹佩跳灰驴铜辇闻家闲冰期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