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郡的意思、边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郡的解释

靠近边境的郡邑。泛指边境地区。《汉书·丙吉传》:“﹝ 丙吉 ﹞尝出,适见驛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惟 元帝 永光 三年,岁比不登,京师穀石二百餘,边郡四百。” 清 顾炎武 《秀州》诗:“将从 马伏波 ,田牧边郡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边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中国靠近边境的郡级行政区划。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沿革、功能特点及文化意义四方面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边郡”指地处国家边疆的郡。其构词中“边”强调地理方位的边缘性(如边境、边疆),“郡”则是秦代至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州或府)。该词多见于史书与文学作品,承载军事防御与民族交融的双重属性。


二、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1. 秦汉时期

    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北疆设九原、云中等边郡防御匈奴。汉代沿袭此制,如敦煌郡(控西域)、辽东郡(御东胡),兼具屯田与通商职能。

  2. 军事与经济功能

    边郡常驻重兵,如汉代“边郡太守各将万骑”(《汉书·百官公卿表》),同时是丝绸之路、茶马贸易的枢纽(如唐代安西都护府辖边郡)。


三、文化意象与文学表达

在古典诗文中,“边郡”常象征荒远与戍边悲情。例如: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2.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3. 《汉书·晁错传》载屯边政策:“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
  4.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年。
  5. 《全唐诗》卷213,中华书局,1960年。
  6.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网络扩展解释

“边郡”是汉语中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靠近边境的郡邑,泛指边疆地区。该词强调边境地带在军事、政治上的重要性,常见于古代文献中。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

  1. 行政与军事意义
    边郡在古代多承担防御外敌、管理边疆的职能。例如汉代为应对匈奴侵扰,在西北设置边郡,并征调戍卒驻守(《汉书·丙吉传》)。

  2. 经济与社会特点
    边郡通常地广人稀,开发程度较低。如西汉时期,西北边郡因人口少、土地未充分开垦,赋税征收有限,需依赖内地支援()。

  3. 文学与典故
    南朝江淹《别赋》中“边郡未和,负羽从军”一句,即用“边郡”代指战事频发的边疆,体现其与军事行动的关联()。


三、近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边郡”一词使用较少,多作为历史术语或文学表达,用于描述古代边疆治理或相关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汉代边郡制度),可参考《汉书》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本都不安于位不识之无长缨城角纯洁打江山都契多时二宫伐木防慎泛纳富势抚谕观看规礼海涯天角寒暑表恍如梦境宦路火箭见哭兴悲简帙交公虀粉静气九子粽榼榼馈餫连杯炼金灵材麟斾礼器碑流放猛急瞑光女垣盘缘漂濡曝尸千古絶调弃书捐剑骑者善堕绒花施衿守把殊说谈霏玉屑田阱停轸体刑凸凹雾屯乌鞾显微崄些儿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