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藏逃避。《新唐书·列女传·郑义宗妻卢》:“夜有盗持兵劫其家,人皆匿窜,惟姑不能去。 庐 冒刃立姑侧,为贼捽捶几死。”
“匿窜”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匿”(隐藏)和“窜”(逃跑)组合而成,主要表示隐藏逃避、不敢公开出现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人或事物因恐惧、犯罪等原因躲藏或迅速逃离,避免被发现。例如:凶手作案后“畏罪匿窜”。
构成分析
使用场景
例句与典故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因外界压力而主动隐藏或逃离的行为,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贬义或中性色彩。
“匿窜”是一个动词,指的是隐藏、躲藏或逃离的行为。当一个人或物体隐匿、躲藏、逃离原本的位置或视线时,可以使用“匿窜”来形容。
“匿窜”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是“匚”(fāng)部,右边是“穴”(xué)部。根据字典查询,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匿窜”一词的来源和字形与其字义相关。作为动词,它由一个表示匿藏的“匚”部和一个表示窜动的“穴”部组成。字形上可以理解为某人或物体躲藏在地下洞穴或密室之中。
在繁体字中,“匿窜”的写法并无改变,仍然是“匿窜”。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些不同。然而,“匿窜”这个词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仍然是由“匚”和“穴”两个部首组成。
1. 那个小偷在人群中匿窜了起来。
2. 野兽匿窜于林间,难以寻觅。
3.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匿窜在花丛中玩耍。
1. 匿名:暗中或不公开地使用化名。
2. 窜改:擅自修改或篡改他人的东西。
3. 逃窜:迅速逃离原地。
1. 近义词:藏匿、遁匿。
2. 反义词:显露、暴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