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凄断的意思、凄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凄断的解释

谓极其凄凉或伤心。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风流响和韵,哀怨声悽断。”《南史·王神念传》:“﹝ 杨白花 ﹞改名 华 ,来降。 胡太后 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悽断。” 宋 刘过 《念奴娇·七夕》词:“老怀悽断,夜凉知共谁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夜阑秉烛,方復悽断。”


犹凄绝。 宋 苏舜钦 《尹子渐哀辞》序:“与之剧饮,则必作《薤露》长歌,举音凄断,坐中不忍闻。” 金 元好问 《洛阳古城晞阳门早出》诗:“微吟诉行役,凄断不成章。”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字字凄断,却浑雅不激烈。”


犹凄绝。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午醉西桥夕未醒,雨花凄断不堪听,归时应减鬢边青。” 宋 毛滂 《烛影摇红·送会宗》词:“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断。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 西湖 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凄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由两个语素共同构成。"凄"作为核心语素,本义指寒冷,《说文解字》释为"云雨起也",后引申出凄凉、悲伤的情感色彩(《汉语大词典》第8卷,商务印书馆)。"断"则表示中断、断绝,二字组合后形成新的意象。

在古汉语语境中,"凄断"多用于描摹声音的断续哀婉,尤指具有悲怆特质的声音形象。唐代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中"猿啸时凄断,风涛暮寂寥"的用例,生动展现了这个词语通过听觉感知传递的凄凉意境(《全唐诗》卷二百三十)。这种用法在唐宋诗词中形成固定搭配模式,常与"风""笛""砧"等意象组合,构建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空间。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见,但作为历史语汇仍具研究价值。相较于单音词"凄","凄断"通过双音节构词强化了情感表达的层次性;相较于近义词"凄厉","凄断"更侧重声音的断续特征与心理感知的断裂感(《古汉语词汇学导论》,中华书局)。在文学创作中,恰当使用该词能增强文本的古典韵味与情感张力。

网络扩展解释

“凄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 duàn,主要用于形容极度凄凉、悲痛的情感状态,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3.文学表现

4.现代用法

“凄断”通过“凄”(凄凉)与“断”(断绝、极致)的组合,将哀伤情绪推向顶点,是古典文学中刻画悲情的典型词汇。如需更全面的例证,可参考古籍《南史》或宋代婉约派词集。

别人正在浏览...

百辔白衣观音包藏祸心比肩民车尘马足筹借丑辱大红大亲达学调假翻飞发止扉页官壶桂轸含笔后名毁誉参半江滩简散箭镞粳米锦章救济金记忆可体克心留思龙绵鸾山买不短抹头牧群秾密暖霭倩代强伯畦户亲敬秦鹿啓塞鹙氅奇险全份生善视遇遂夜探揣庭皋痛惋挽丧违乱五绝寤语五总龟象貌象驭仙流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