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灵;神仙。《韩非子·说林上》:“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 宋 苏轼 《醴泉观真靖崇教大师真赞》:“北方有神君,出内冈与冥。” 清 金兆藩 《宫井篇》:“想像神君领玉霄,青天碧海梦迢迢。”
(2).旧时对贤明官吏的敬称。《后汉书·荀淑传》:“出补 朗陵侯 相,莅事明理,称为神君。”《陈书·孔奂传》:“ 奂 清白自守,妻子竝不之官,唯以单舩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在 苏州 日,輓 吴县 令 贺吉人 崇禧 云:‘百里旧神君,剡牘未酬举主愿;卅年前进士,盖棺犹是宰官身。’”
“神君”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综合多个文献来源的释义:
对神灵或神仙的尊称
最早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记载蛇通过巧妙方式让人类将其视为“神君”,比喻超凡存在。后世如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用“湛若神君”形容人物风采非凡,苏轼诗句“北方有神君”也借指神灵。
对贤明官吏的敬称
源自《后汉书·荀淑传》,描述荀淑治理地方明理,被百姓称为“神君”。晋代乔智明任县令时亦获此誉,体现古代对清廉有为官员的推崇。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既可指代超自然存在,也可映射人间德才兼备者,两类含义均以“君”表达尊崇。现代使用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如道教文化中的“紫微神君”“北斗神君”等称谓。
《神君》这个词是指拥有神灵般智慧和力量的君主或统治者。他们被认为具有超凡的能力和独特的威严。
《神君》这个词的部首是示,表示了神圣和超凡的含义。它由10个笔画组成,具体的结构是示(礻) + 古(罒) + 一(一) + 再(夫) + 一(一) + 儿(大) + 又(一) + 一(一)。
《神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统治者和君主。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被视为神的代表,他们拥有无上的权威和威严。这个词是出于对这些统治者的崇敬和礼仪的称呼。
《神君》这个词的繁体字为「神君」。
在古代,「神君」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然而,基本的含义和概念仍然相同。
1. 他被尊称为神君,统治着整个国家。
2. 这位神君拥有智慧、力量和仁慈。
1. 神圣:指超越人类理解并被崇高崇拜的。
2. 君主:指国家或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3. 统治者:指拥有统治权力的人。
1. 圣王:指具有神圣力量和智慧的统治者。
2. 神皇:指被尊奉为神灵般的君主。
凡人:指普通人,不具有超凡能力和权威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