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伐兵的意思、伐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伐兵的解释

谓通过两军对战而取胜。《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李筌 注:“临敌对陈,兵之下也。” 梅尧臣 注:“以战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伐兵”是汉语中具有军事战略色彩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军事力量进行征讨或威慑。《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用兵征讨”,强调主动发起军事行动以达成战略目标。

从构词角度分析,“伐”本义为“击刺”,引申为征讨、攻打,《说文解字》注“伐,击也”;“兵”指兵器、军队,二者组合构成动宾结构,特指以武力手段解决冲突的行为。在经典文献中,《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战略序列,将“伐兵”定位为次于谋略、外交的第三级军事手段,主张“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该词在历史语境中存在两层引申:

  1. 战术层面:指具体战役中的排兵布阵,如《左传》载“伐兵先阵而后战”
  2. 战略层面:象征国家军事威慑力,如《战国策》所述“强秦伐兵,诸侯震恐”

现代汉语研究中,《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该词的语用特征:多用于先秦文献,常与“伐谋”“伐交”形成语义对照,体现古代军事思想的层次性。

网络扩展解释

"伐兵"是源自《孙子兵法》的军事术语,指通过两军正面交战来击败敌人的战术手段。以下从多角度分析其含义:

  1. 基本释义
    由"伐"(进攻)和"兵"(军队)组成的动宾结构,字面意思是用武力攻击敌军。在《孙子·谋攻》中被列为次于"伐谋""伐交"的第三层次战略,强调通过野战或正面交锋取胜。

  2. 战略定位
    孙子提出军事策略的优先级序列: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说明"伐兵"属于较被动的战术选择,需承担更高伤亡风险。

  3.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中的常规作战方式,如:

    • "赤壁之战中,周瑜伐兵火攻破曹军"(示例引申)
    • 成语造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伐兵"(《孙子兵法》原文引用)
  4. 现代启示
    虽然现代战争形式变化,但其核心理念仍警示决策者:应优先通过谋略和外交解决问题,将直接军事对抗作为最后手段。

该术语常见于军事理论讨论和历史战例分析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慎战"的军事思想。如需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孙子兵法·谋攻篇》及权威注译本。

别人正在浏览...

八面莹澈包抄薄殖背誓碧莲博闻昌作澄茄大班大矩刀鸭跌脚绊手斗分子防腐剂飞菟风信浮谤刚特古板耗顇滹沲护养饺饵急带解维井闬跨青牛良史立身行己马汧马头娘妙弹靡财灭火器靡骨瓯杓蓬龙被发文身切题青凌台羣邦瑞征儒宗生蕃深邃十样蛮笺衰葸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庶吉士树林四海承风搜句损敝锁管天贶同心苣头功吞舌无了根蒂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