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诵的意思、洛诵的详细解释
洛诵的解释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词语分解
- 洛的解释 洛 ò 〔洛河〕水名,在中国陕西省。 〔洛水〕水名,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 雒”。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诵的解释 诵 (誦) ò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诵读。背诵。诵诗。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诗歌:作诵(作诗)。 怨谤。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洛诵”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读音:luò sòng(注音:ㄌㄨㄛˋ ㄙㄨㄥˋ)。
- 核心含义:指反复诵读,强调通过连络文字、贯穿内容来深入理解文意。其中“洛”通“络”,意为连络、贯穿。
2.词源考据
- 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成玄英注疏解释:“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即“副墨”是文字记录,而“洛诵”指脱离文本后的背诵与反复研读。
- 清代学者补充:李调元在《卍斋琐录》中提到“洛”与“络”相通,吕注进一步解释为“绵络贯穿而诵之”。
3.用法与引申
- 传统用法:多用于形容读书时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理的过程,如宋代楼钥诗句“洛诵声洋洋”。
- 现代误解:部分资料(如)将“洛”附会为“洛阳”,释为“读书声音洪亮”,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望文生义的引申。
4.相关概念对比
- 与“副墨”对应:在《庄子》中,“副墨”指文字记录,“洛诵”则指脱离文本后的背诵与思考,二者代表从文字到理解的递进关系。
5.应用场景
- 适用于描述古代文人治学方法,如经典研读、诗文背诵等。
-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经典或复杂内容的深度研习,但需注意其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分。
“洛诵”本义强调通过反复诵读和连络文意来理解经典,其词源可追溯至《庄子》,需以古籍注疏为权威依据,避免受后世附会解释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洛诵
洛诵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诵读方式。这种诵读方式源自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学习和表演方式,主要用于诵读诗歌和经文。
拆分部首和笔画
洛诵这个词由“水”和“罗”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水”部表示与水有关,而“罗”部则表示诗词的声音或演唱。总共有12个笔画。
来源
洛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士人会组织文化聚会,在清幽的山水之间,结合自然环境和音乐的元素,以洛诵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繁体
洛诵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洛誦」。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洛诵在古时候的写法为「洛誦」。
例句
1. 学生们在诗歌课上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洛诵表演。
2. 他将经文进行了洛诵,使得整个殿堂充满了神秘的氛围。
组词
组词方面,洛诵可以和一些相关的词汇搭配使用,如洛神、洛阳、琅琊等。
近义词
与洛诵意义相近的词汇有吟诵、朗诵、吟咏等。
反义词
反义词与洛诵意思相反的词汇可以是沉默、无声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