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 魏 华佗 施行外科手术时所创用的麻6*醉6*药。《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若疾发结於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復。”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麻沸散汉语 快速查询。
麻沸散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约公元145-208年)创制的一种外科麻醉药剂,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起源
麻沸散是历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全身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时让患者失去知觉。其名称源自药物服用后产生的麻醉效果,患者如同“麻沸”(皮肤麻木、意识混沌)状态。据《后汉书》记载,华佗曾用此药为患者实施剖腹手术。
2. 使用方法
患者需以酒送服麻沸散,服药后迅速进入无痛觉的昏睡状态,便于进行腹腔切割、病灶清除等复杂手术。
3. 成分推测
原配方已失传,但后世研究推测可能包含以下成分:
4. 失传与争议
因华佗著作未传世,麻沸散配方在东汉后失传,仅有零散文献记载。部分学者认为其实际效果可能被夸大,但《三国志》《后汉书》均明确记录了临床应用案例。
5. 历史意义
比西方乙醚麻醉早1600余年,体现了古代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先进性。李时珍等后世医家曾尝试复原配方,但未获确证。
《麻沸散》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喧闹、嘈杂、混乱”的状态或场景。通常用来形容人群聚集、声音喧哗、场景混乱的情况。
《麻沸散》的拆分部首为“麻”和“沸”,其中,“麻”属于草字头部首,表示与植物有关;“沸”属于水字头部首,表示与水有关。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规定,“麻”字的笔画数为11画,“沸”字的笔画数为8画。
《麻沸散》一词最早出自明代李时中的《本草纲目》,其中描述了一种中药制剂,由麻黄、鱼腥草、山萸肉等药物研磨而成。因此,后来引申为形容一种混乱、喧闹的状态。
《麻沸散》的繁体字为「麻沸散」,字形和简体字相同。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麻沸散》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差异,然而没有确凿的古文字料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古代写法。
1. 人山人海,热闹得像《麻沸散》一样。
2. 新年期间,大街上热闹非凡,商家生意大好,场面简直如《麻沸散》。
组词:麻木、麻痹、麻烦、沸腾、沸点、沸水。
近义词:喧嚣、闹市、繁忙。
反义词:清静、宁静、安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