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窜的意思、涂窜的详细解释
涂窜的解释
犹涂改。《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駮正违失。詔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牛僧孺》:“公赴举之秋,尝投贄於 刘补闕 禹锡 ,对客展卷,飞笔涂窜其文。” 清 赵翼 《古吏部尚书汪文端公》诗:“初犹不中程,涂窜至三两。”
词语分解
- 涂的解释 涂 (塗) ú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 乱写:涂鸦。 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 泥泞:涂炭。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涂
- 窜的解释 窜 (竄) à 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窜犯。窜扰。窜逃。窜踞。流窜。抱头鼠窜。 放逐:窜逐。 修改文字:窜改。窜定(删补改定)。点窜(删减涂改)。 笔画数:; 部首:穴;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涂窜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动词,其含义可以从其构成语素和传统用法来理解:
-
核心释义:
- 涂改与窜改:这是“涂窜”最核心的含义。它指对文字、文稿、文件等进行修改、删减或增添的行为。这种修改通常带有随意、不严谨或意图篡改原意的意味。例如:“这份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屡经后人涂窜,已失原貌。”
-
语素分析:
- 涂:本义指涂抹、粉刷,引申为抹去、修改文字(如“涂改”)。
- 窜:本义指躲藏、乱跑,引申为改动文字(如“窜改”、“点窜”),常指暗中或随意地改动。
- 两个字组合(涂+窜),强调了涂抹修改和随意改动的双重动作和意味,比单独使用“涂改”或“窜改”更能体现修改的草率性、破坏性或意图的不轨性。
-
使用场景与细微差别:
- 常用于描述对书面文字材料(如古籍、文件、文章、记录)的改动。
- 隐含的贬义色彩较“修改”、“修订”等中性词更强,常暗示改动是不恰当的、不尊重原文的、或为了掩盖真相的。
- 在古籍整理、文献考证等领域使用较多,用于指出文本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情况。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该权威大型语文词典收录了“涂窜”词条,对其释义为“涂改窜改”。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虽然最新版可能未收录此相对生僻的词,但其对“涂改”和“窜改”的释义是理解“涂窜”的基础。
- 古籍整理与文献学著作:在涉及文本校勘、版本流传研究的学术著作中,“涂窜”是一个常用的专业术语,用于描述文本被后人修改的现象。例如,在讨论某部古籍不同版本差异时,学者会指出某版本存在后人“涂窜”的痕迹。
“涂窜”主要指对文字材料进行随意、不严谨或带有不良意图的涂抹修改和删改增添,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强调改动行为对原文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破坏。
网络扩展解释
“涂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涂改,主要用于描述对文字或文书的修改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涂窜(拼音:tú cuàn)由“涂”和“窜”组合而成:
- 涂:指涂抹、修改;
- 窜:本义为乱跑、逃窜,引申为改动文字(如“窜改”“点窜”)。
- 合指通过涂抹、删减等方式修改文字内容。
2.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唐代制度: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唐代侍中在审核奏章时,若发现诏敕内容不当,可“涂窜而奏还”,称为“涂归”。
- 宋代文人故事: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提到,牛僧孺曾向刘禹锡投递文章,刘禹锡当众“飞笔涂窜其文”,即快速修改文字。
3.用法特点
- 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文学创作场景,强调对文本的修改或批注。
- 现代使用较少,更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涂改:直接修改文字;
- 窜改:带有贬义,指恶意改动;
- 点窜:侧重局部删改(如“点窜字句”)。
总结来看,“涂窜”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常用于描述古代对官方文书或文学作品的修改行为,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慠猛避祸就福不讳之朝娼夫迟笨吃飞利抽纱服装吹筦绌遣出山大餐房大捞一把耽尚踮步低昂刁萧东夏肤皮潦草罣罳贵宠国貉红嘴环峙界会节删净角金花帖子矜峻金鎞旧贯酒緑灯红科斧兰羞烈酷流照鸾形逻辑性率刻门宦墨士弄性攀援茎陪绑铺述浅猥栖谷轻徒清西陵秋毫见捐去势收电守约施搏宿奸腾糅吐言望古遥集瓦雀霞裾险恶小姨儿